引用本文: 廖燕, 卢小丽. 重症医学科构建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医护一体的工作模式探讨. 华西医学, 2014, 29(7): 1347-1348. doi: 10.7507/1002-0179.20140412 复制
重症医学科(ICU)患者病情危重,治疗复杂,用药繁多,病程较长。80%的患者需安置中心静脉导管以监测中心静脉压,进行液体复苏、药物输注和营养补充等[1]。药物、液体的渗透压和刺激性常常导致静脉损伤、外周静脉炎,可致置管困难。这不但影响了患者的救治和治疗方案的实施,还增加了患者痛苦。因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操作简单,并发症低,且能满足治疗需求而广泛用于ICU。2010年4月-2012年3月在我院ICU开展医护一体PICC工作模式,旨在为重症患者的液体复苏和救治建立安全有效的静脉输液通道,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提高救治和监护水平,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0年4月-2012年3月行PICC置管的患者229例,其中男178例,女51例;年龄15~88岁,>70岁的患者占67%。按照入住日期单双数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119例,其中男87例,女32例,年龄22~88岁;试验组患者110例,其中男91例,女19例,年龄15~83岁。
1.2 方法
对照组主要由有PICC资质护士遵医嘱按照PICC置管规范,进行置管和维护;试验组患者术前由PICC小组成员(包括有PICC资质的护士6名和ICU医生2名)共同完成患者PICC评估、指导患者或其家属签署PICC置管知情同意书,做必要的术前检查[2]。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术前讨论,权衡置管必要性,确定置管方案,根据患者的病史、治疗方案、疗程以及血管条件等判断选择置管技术,即:盲穿或塞丁格技术或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技术。术后由PICC组成员共同监测和进行管路维护、记录置管成功率及CRBSI的发生率。置管后常规行X线片检查,确定置管位置。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值<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CRBSI发生率(2.90例次/1 000导管日)明显低于对照组(6.01例次/1 000导管日);且试验组的PICC置管成功率(98.18%)明显高于对照组(70.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2.128,P<0.001),见表 1、2。


3 讨论
PICC医护一体工作模式使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显著提高。由于ICU患者治疗繁多,常常需要快速输液和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刺激性的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静脉营养液以及氯化钾等;患者外周血管条件差,置管困难。为了避免药物刺激和外渗、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置管成功率,PICC小组成员对患者置管部位、方法(如塞丁格技术、超声引导下联合置入PICC导管技术)、导管型号、管腔数和护理方法等情况进行床旁会诊,根据患者病情和血管情况,选择最佳方案和最优化工具。塞丁格技术是用微插管鞘经皮穿刺血管置管技术,通过导丝、导管交换,达到导管引入血管的方法,其对血管损伤小,可减少患者痛苦;超声引导或直视下的塞丁格技术是运用血管超声导向联合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穿刺准确。两者均有置管成功率高的特点[3]。
开展PICC医护一体工作模式,既保护了外周血管,又极大限度降低了CRBSI的发生。ICU患者病情重,免疫力低下,是CRBSI易感人群[4];置管操作技术、导管材质以及维护是CRBSI的易感因素。提高PICC的置管成功率,减少血管损伤,合理选择导管以及正确维护是降低CRBSI的重要环节[5, 6]。
开展PICC医护一体工作模式,拓展了PICC护理技术,提高了护士工作成就感和自豪感[2, 7]。PICC作为一项专科技术,不但需要一定的临床穿刺经验,而且涉及到血管解剖以及生理学和血液流变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知识[8, 9]。PICC小组的护理人员临床经验丰富,有双重资质:即在取得ICU专科护士资质的基础上又获得有静脉治疗护士专科资质,且能与医生很好地合作,并能积极参与治疗和救治过程,充分体现护士在ICU的作用和能力。我科PICC小组成立后,建立了ICU患者安全、有效的静脉输液流程,既减少了因反复穿刺造成的痛苦,又减少了因药物外渗引起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也解决了外周静脉置管困难问题。
PICC护士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和医生共同参与患者血管通路建立和维护的全过程,医护合作,执行者获得更多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巩固,使其更有信心,也激励着其他临床护士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不仅提高了执行者的成就感、满足感,同时使患者得到了优质的服务,减少了医患纠纷。
医护一体化是医生和护士在平等自主、相互尊重和信任且具有一定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前提下,通过开放的沟通和协调,共同决策,分担责任,为患者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的过程[7]。ICU构建PICC医护一体工作模式,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医疗和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医护共同参与PICC项目,不仅减少了ICU导管相关并发症,减少了院内感染,提高了PICC置管率,而且提升了护士的工作成就感和自豪者,促进了患者恢复,值得推广。
重症医学科(ICU)患者病情危重,治疗复杂,用药繁多,病程较长。80%的患者需安置中心静脉导管以监测中心静脉压,进行液体复苏、药物输注和营养补充等[1]。药物、液体的渗透压和刺激性常常导致静脉损伤、外周静脉炎,可致置管困难。这不但影响了患者的救治和治疗方案的实施,还增加了患者痛苦。因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操作简单,并发症低,且能满足治疗需求而广泛用于ICU。2010年4月-2012年3月在我院ICU开展医护一体PICC工作模式,旨在为重症患者的液体复苏和救治建立安全有效的静脉输液通道,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提高救治和监护水平,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0年4月-2012年3月行PICC置管的患者229例,其中男178例,女51例;年龄15~88岁,>70岁的患者占67%。按照入住日期单双数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119例,其中男87例,女32例,年龄22~88岁;试验组患者110例,其中男91例,女19例,年龄15~83岁。
1.2 方法
对照组主要由有PICC资质护士遵医嘱按照PICC置管规范,进行置管和维护;试验组患者术前由PICC小组成员(包括有PICC资质的护士6名和ICU医生2名)共同完成患者PICC评估、指导患者或其家属签署PICC置管知情同意书,做必要的术前检查[2]。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术前讨论,权衡置管必要性,确定置管方案,根据患者的病史、治疗方案、疗程以及血管条件等判断选择置管技术,即:盲穿或塞丁格技术或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技术。术后由PICC组成员共同监测和进行管路维护、记录置管成功率及CRBSI的发生率。置管后常规行X线片检查,确定置管位置。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值<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CRBSI发生率(2.90例次/1 000导管日)明显低于对照组(6.01例次/1 000导管日);且试验组的PICC置管成功率(98.18%)明显高于对照组(70.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2.128,P<0.001),见表 1、2。


3 讨论
PICC医护一体工作模式使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显著提高。由于ICU患者治疗繁多,常常需要快速输液和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刺激性的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静脉营养液以及氯化钾等;患者外周血管条件差,置管困难。为了避免药物刺激和外渗、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置管成功率,PICC小组成员对患者置管部位、方法(如塞丁格技术、超声引导下联合置入PICC导管技术)、导管型号、管腔数和护理方法等情况进行床旁会诊,根据患者病情和血管情况,选择最佳方案和最优化工具。塞丁格技术是用微插管鞘经皮穿刺血管置管技术,通过导丝、导管交换,达到导管引入血管的方法,其对血管损伤小,可减少患者痛苦;超声引导或直视下的塞丁格技术是运用血管超声导向联合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穿刺准确。两者均有置管成功率高的特点[3]。
开展PICC医护一体工作模式,既保护了外周血管,又极大限度降低了CRBSI的发生。ICU患者病情重,免疫力低下,是CRBSI易感人群[4];置管操作技术、导管材质以及维护是CRBSI的易感因素。提高PICC的置管成功率,减少血管损伤,合理选择导管以及正确维护是降低CRBSI的重要环节[5, 6]。
开展PICC医护一体工作模式,拓展了PICC护理技术,提高了护士工作成就感和自豪感[2, 7]。PICC作为一项专科技术,不但需要一定的临床穿刺经验,而且涉及到血管解剖以及生理学和血液流变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知识[8, 9]。PICC小组的护理人员临床经验丰富,有双重资质:即在取得ICU专科护士资质的基础上又获得有静脉治疗护士专科资质,且能与医生很好地合作,并能积极参与治疗和救治过程,充分体现护士在ICU的作用和能力。我科PICC小组成立后,建立了ICU患者安全、有效的静脉输液流程,既减少了因反复穿刺造成的痛苦,又减少了因药物外渗引起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也解决了外周静脉置管困难问题。
PICC护士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和医生共同参与患者血管通路建立和维护的全过程,医护合作,执行者获得更多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巩固,使其更有信心,也激励着其他临床护士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不仅提高了执行者的成就感、满足感,同时使患者得到了优质的服务,减少了医患纠纷。
医护一体化是医生和护士在平等自主、相互尊重和信任且具有一定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前提下,通过开放的沟通和协调,共同决策,分担责任,为患者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的过程[7]。ICU构建PICC医护一体工作模式,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医疗和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医护共同参与PICC项目,不仅减少了ICU导管相关并发症,减少了院内感染,提高了PICC置管率,而且提升了护士的工作成就感和自豪者,促进了患者恢复,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