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班照楠, 黄富国, 王莹. 骨搬移、骨延长术治疗长骨慢性骨髓炎和感染性骨不连体会. 华西医学, 2014, 29(5): 900-903. doi: 10.7507/1002-0179.20140273 复制
股骨和胫骨为慢性骨髓炎发病率最高的长骨。 小儿急性骨髓炎未治愈和创伤后感染所导致的慢性骨髓炎、窦道形是困扰骨科医生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发生病理性骨折。既往我们是通过反复清创来处理此类问题,但想清创彻底,感染治愈,感染组织必须彻底清除,感染骨质需彻底切除,但截骨过多会带来较大的骨缺损,成为一大困难。一旦发生病理性骨折,仅能用外固定支架固定,但骨的愈合又成为另一大困难。骨搬移符合“骨科自然重建理念”,是通过自身组织再生来修复缺损[1]。骨搬移即人为的切断长骨,利用可移动的外固定装置沿其纵轴方向持续缓慢地牵引,让截断的有活性的骨块按其设计的方向、合适的速度和合理的频次进行移动,移动至预想位置[2]。我科在采用彻底清创,利用Ilizarov外固定支架固定,开展骨搬移和骨延长术治疗此疾病,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10月,对我科所收治的股骨和胫腓骨的慢性骨髓炎和感染性骨不连的13例患者采用骨感染病灶清除、Ilizarov外固定支架固定及骨干骺端截骨骨搬移和骨延长术治疗。其中男10例,女3例;年龄22~51岁,平均40岁。股骨慢性骨髓炎8例(伴股骨病理性骨折1例),胫骨慢性骨髓炎4例,腓骨慢性骨髓炎1例。小儿急性骨髓炎转为慢性8例,创伤后骨髓炎5例;病程最长31年,最短半年,平均4.3年。13例患者均有窦道形成,窦道最多者有6处。术前肢体短缩8例,等长4例。术前患者均做培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细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厌氧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等。
1.2 治疗方法
术前明确细菌学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用敏感抗生素行抗感染治疗,直至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下降。根据窦道数量、位置,尽量避开血管、神经设计切口,保证切口能到达每一处窦道。如为创伤后骨髓炎患者术中取出原有的内固定和植骨,彻底清除切口内坏死组织、炎性肉芽和病变骨,截骨直至髓腔内为正常骨髓的平面,且骨面渗血良好。反复用大量生理盐水、双氧水、淡聚维酮碘溶液和银离子冲洗创面。分别于干骺端和远端在外固定架钉夹指引下平行打入各3颗骨钉(尽量使用羟基磷灰石涂层骨钉),先于选好的搬移骨块上固定1颗骨钉,干骺端截骨,保证搬移骨块长度>6 cm,在外固定支架滑槽内将两折端对合、复位后牵开,再用1颗骨钉固定搬移骨块,然后截断干骺端,截骨时在骨膜下进行,截骨后修补骨膜。先行干骺端截骨处加压(如为小腿,则固定胫腓联合后切断腓骨)。
1.3 术后处理
术后用敏感抗生素6周并监测ESR和CRP、降钙素原等指标,抗感染期间口服利福平0.3 g,1次/d。于术后1周开始行骨搬移或延长,速度1 mm/d,分4次进行。在复查X线片后,术后5 d可扶拐下床负重行走,给予新生骨应力刺激。如做骨延长则需加强膝或踝关节功能锻炼,避免关节功能受限。做好并教会患者钉道护理,用聚维酮碘溶液消毒1次/d,避免钉道感染。如搬移距离较长,出现骨钉牵张皮肤时,行钉道皮肤前方切开和后方缝合,避免钉道感染。出院嘱患者3周复查X线片了解新骨生长情况,根据新骨生长情况调整搬移或延长速度。
1.4 临床治愈标准
能彻底地消灭骨感染和软组织感染;搬移或延长区能够长出正常显影和正常负重的新骨;搬移两断端能够达到骨性愈合;尽可能地消除双下肢不等长。
2 结果
13例患者感染均达到一期治愈,骨搬移区新骨组织形成良好而达到骨性愈合(图 1),窦道消除(图 2)。其中2例出现钉道感染(1例经再次清创后治愈,1例经清创后感染复发截肢),1例在骨愈合后发生再骨折,经髓内钉固定后骨折愈合。13例患者骨搬移长度5~13 cm,平均7.5 cm;13例患者中11例骨搬移后双下肢等长,2例患侧下肢较健侧下肢短缩。其中1例因术前肢体短缩明显且伴有病理性骨折,股骨搬移距离12 cm,胫骨延长6 cm,最终达到双下肢等长,但延长术后患者的踝关节背伸功能稍差(图 3、4)。

3 讨论
股骨和胫骨等长骨的慢性骨髓炎和感染性骨不连成为困扰骨科医生的一大难题,尤其是伴有病理性骨折的慢性骨髓炎。对长骨慢性骨髓炎的患者,一方面与创伤重、局部抵抗力降低有关;另一方面与医源性因素比如首次清创、金属内植物等相关[3]。传统治疗方法是经反复多次手术将一个流脓的感染性骨不连转变为不流脓的非感染性骨不连,几个月后植骨以促进骨端愈合。其治疗周期长、过程复杂、面临较多并发症,效果不令人满意,很多患者不得不选择截肢。这种处理近期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治疗费用和极大的痛苦,而远期来看患者往往会残留肢体短缩等畸形,导致功能受限[4, 5]。而骨搬移手术治疗长骨慢性骨髓炎具有以下优点:① 新生骨痂骨化速度快,大量减少愈合时间;② 一般不需要植骨;③ 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④ 疗效确切,不易复发[6, 7]。
3.1 骨搬移手术可以达到彻底清创的目的
慢性骨髓炎和感染性骨不连根源是骨的感染,其次是周围软组织的感染,感染迁延不愈合而形成皮肤窦道。感染性骨不连患者中感染及骨不连为其主要矛盾,治疗的首要目的是消灭骨端感染。彻底清创是其治疗的关键[8],而这就要求清除本身内固定材料的同时清除死骨及一切感染的炎性及坏死组织、可疑失活组织及纤维瘢痕为感染源的组织,并且完整切除病变骨组织,直至到达正常血运的骨组织和骨髓组织。这就带来了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彻底的清创必然会增加肢体的骨缺损,外固定支架这时便起了关键作用,因为内固定本身作为异物可能会导致感染不能治愈或复发,外固定支架运用尽可能少量的内固定材料,不破坏过多的周围组织,还能够行牵张成骨,长出新生骨,这便解决了肢体的骨缺损问题。在骨缺损的情况下能够达到即刻稳定,而且患者可早期下床活动,部分负重。早期的活动可以增强患者的体质,早期部分负重可以给予骨应力刺激,这对患者的术后恢复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3.2 骨搬移手术可以达到增加软组织覆盖的目的
慢性骨髓炎和感染性骨不连的手术治疗同样面临着另外一种挑战:切口选用。选用单一切口,范围局限;如首先考虑取出或安置内固定,则切口可能不能完全显露出全部感染组织,不便于彻底清创;如首先考虑彻底清创,则切口可能不利于原有内固定的取出或安置新的固定材料。选用外固定支架,则不需考虑切口问题,可以沿窦道连线做任意切口,甚至可切除部分水肿或炎性皮肤,这样可以完全、彻底地清除感染组织,然后在正常软组织区域行骨钉固定骨残留部分。骨的缺损相对减少了软组织缺损的程度,从而使软组织创面在无张力状态下闭合。在有相对丰富的软组织覆盖的新骨形成区域,骨周围的神经、肌肉、肌腱和皮肤等软组织均呈增长性变化,增大了肢体延长的幅度[9];同样增加了新生骨的血供且增加了新生骨的抗感染能力。
3.3 骨搬移和骨延长还可以达到调节肢体长度的目的
骨延长技术已广泛运用于肢体不等长、先天或后天畸形、各种骨缺损及骨不连的修复及矫正,临床运用时几乎可修复肢体任意长度的骨缺损,其新生骨痂骨化速度较快,一般不需要植骨[10]。动物实验表明:搬移区的成骨方式是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同时进行,并以膜内成骨为主[11]。>3 cm的下肢不等长超过人体的代偿,会严重影响患者愈后的生活质量,需用手术矫正。本组中1例患者因术前肢体较健侧短缩且伴有病理性骨折,彻底清创后股骨较健侧短缩14 cm,我科行股骨搬移术,搬移距离为12 cm,并同时行胫骨延长术,长度为6 cm,最终达到双下肢等长。等长肢体对患者愈后有极大的帮助,包括纠正骨盆和脊柱的倾斜,在防止腰椎和骶髂关节退变上起到关键作用,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骨搬移是在骨延长的基础上进行的扩展,延长速度是肢体延长术最基本问题之一,是影响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关键因素[12]。大量研究均已表明1.0 mm/d的延长速度是最合理的,有利于骨愈合及周围软组织的适应;同时,增加每日牵引的频率,比一次完成延长量能更好地促进骨再生[13-15]。按照Ilizarov原理,在张力-应力刺激下,组织可以保持再生状态,搬移长度似乎可不受限制[16]。
骨延长和骨搬移的成功要经历长达数月的时间,在此过程中同样会面临一些制约预后的细节,现将较常见问题和经验总结如下。
① 搬移距离过长时长骨力线的偏移。长骨本身具有自身的生理弧度,加上我们术中评估长骨的力线多数凭肉眼,搬移的距离过长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移,而骨折愈合达到稳定需要我们达到2/3的折端对位,这就给我们做骨搬移手术带来一些限制,如折端对合过少,则会在此应力集中处出现再折断,据报道下肢经延长术后的再骨折率为3.7%[17]。故我科在干骺端截骨前首先将搬移骨块(>6 cm)固定一颗骨钉,然后再将两端顺着外固定支架滑槽对合后,再将另一颗骨钉固定。这就减少了搬移距离长时力线偏移过多。在骨块对合后,如发现偏移较多,两折端对合部分较少,可通过调节固定搬移骨块螺钉深浅位置和上下位置来使两折端有更多的对合。本组有1例患者胫骨搬移术后出现力线偏移,折端对合部分较少,骨愈合后发生再骨折,我科经髓内针固定后,折端愈合。
② 钉道感染。能否成功预防钉道感染的发生,同样是手术成败的关键。由于骨搬移过程中,固定搬移骨块的骨钉在皮肤和软组织内滑动,一旦超过皮肤、软组织的代偿范围,就会对皮肤、软组织造成切割,皮损处的皮肤又成为了感染的易发部位,而此种感染由外向内形成。在此过程中,超声和X线片是简便有效的监测方式[18]。本组2例患者术后发生钉道感染,其中1例术前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厌氧菌,在手术后创口正常闭合,但在搬移过程中,皮肤被切割后出现钉道流脓、渗液,并再次出现皮肤多发窦道,取脓液培养为肺炎克雷伯杆菌,证实发生了钉道感染,且为再次污染所致,此患者经再次清创手术后,患者无法承受此痛苦和巨额医疗费用,最终选择截肢。我科对较长距离的骨搬移手术患者,向患者细致交代钉道护理:聚维酮碘溶液消毒1次/d,而且钉道切割皮肤前,先做皮肤切开;在钉道移行处,做废用钉道皮肤的缝合,纱布包扎。
③ 断端封闭过早或软组织遮挡。在较长距离的骨搬移过程中,部分患者两折端会出现封闭、硬化或者软组织遮挡骨折端,导致两折端愈合困难。我科常规采用两折端接触后,3个月内无明显骨痂生长则做切开、去除硬化骨和遮挡的软组织,折端植入自体髂骨,经过此处理后,所有患者搬移接触后两折端均正常愈合。本组中2例患者因搬移距离长,在两折端靠拢后3个月出现不愈合表现,但经过上述方法处理后,断端均正常愈合。
综上所述,骨搬移和骨延长术治疗长骨的慢性感染,既能够彻底治愈感染,又能够保留肢体;既能够减少患者愈合时间,又能够恢复肢体功能;既能够减轻患者痛苦,又能够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是治疗此病的一种有效办法。但此手术本身有一些细节会导致手术失败,需要我们严格把握手术指征,加强预防手术并发症的出现,如此才能解决长骨慢性骨感染这一难题,让此类患者得到满意的疗效。
股骨和胫骨为慢性骨髓炎发病率最高的长骨。 小儿急性骨髓炎未治愈和创伤后感染所导致的慢性骨髓炎、窦道形是困扰骨科医生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发生病理性骨折。既往我们是通过反复清创来处理此类问题,但想清创彻底,感染治愈,感染组织必须彻底清除,感染骨质需彻底切除,但截骨过多会带来较大的骨缺损,成为一大困难。一旦发生病理性骨折,仅能用外固定支架固定,但骨的愈合又成为另一大困难。骨搬移符合“骨科自然重建理念”,是通过自身组织再生来修复缺损[1]。骨搬移即人为的切断长骨,利用可移动的外固定装置沿其纵轴方向持续缓慢地牵引,让截断的有活性的骨块按其设计的方向、合适的速度和合理的频次进行移动,移动至预想位置[2]。我科在采用彻底清创,利用Ilizarov外固定支架固定,开展骨搬移和骨延长术治疗此疾病,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10月,对我科所收治的股骨和胫腓骨的慢性骨髓炎和感染性骨不连的13例患者采用骨感染病灶清除、Ilizarov外固定支架固定及骨干骺端截骨骨搬移和骨延长术治疗。其中男10例,女3例;年龄22~51岁,平均40岁。股骨慢性骨髓炎8例(伴股骨病理性骨折1例),胫骨慢性骨髓炎4例,腓骨慢性骨髓炎1例。小儿急性骨髓炎转为慢性8例,创伤后骨髓炎5例;病程最长31年,最短半年,平均4.3年。13例患者均有窦道形成,窦道最多者有6处。术前肢体短缩8例,等长4例。术前患者均做培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细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厌氧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等。
1.2 治疗方法
术前明确细菌学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用敏感抗生素行抗感染治疗,直至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下降。根据窦道数量、位置,尽量避开血管、神经设计切口,保证切口能到达每一处窦道。如为创伤后骨髓炎患者术中取出原有的内固定和植骨,彻底清除切口内坏死组织、炎性肉芽和病变骨,截骨直至髓腔内为正常骨髓的平面,且骨面渗血良好。反复用大量生理盐水、双氧水、淡聚维酮碘溶液和银离子冲洗创面。分别于干骺端和远端在外固定架钉夹指引下平行打入各3颗骨钉(尽量使用羟基磷灰石涂层骨钉),先于选好的搬移骨块上固定1颗骨钉,干骺端截骨,保证搬移骨块长度>6 cm,在外固定支架滑槽内将两折端对合、复位后牵开,再用1颗骨钉固定搬移骨块,然后截断干骺端,截骨时在骨膜下进行,截骨后修补骨膜。先行干骺端截骨处加压(如为小腿,则固定胫腓联合后切断腓骨)。
1.3 术后处理
术后用敏感抗生素6周并监测ESR和CRP、降钙素原等指标,抗感染期间口服利福平0.3 g,1次/d。于术后1周开始行骨搬移或延长,速度1 mm/d,分4次进行。在复查X线片后,术后5 d可扶拐下床负重行走,给予新生骨应力刺激。如做骨延长则需加强膝或踝关节功能锻炼,避免关节功能受限。做好并教会患者钉道护理,用聚维酮碘溶液消毒1次/d,避免钉道感染。如搬移距离较长,出现骨钉牵张皮肤时,行钉道皮肤前方切开和后方缝合,避免钉道感染。出院嘱患者3周复查X线片了解新骨生长情况,根据新骨生长情况调整搬移或延长速度。
1.4 临床治愈标准
能彻底地消灭骨感染和软组织感染;搬移或延长区能够长出正常显影和正常负重的新骨;搬移两断端能够达到骨性愈合;尽可能地消除双下肢不等长。
2 结果
13例患者感染均达到一期治愈,骨搬移区新骨组织形成良好而达到骨性愈合(图 1),窦道消除(图 2)。其中2例出现钉道感染(1例经再次清创后治愈,1例经清创后感染复发截肢),1例在骨愈合后发生再骨折,经髓内钉固定后骨折愈合。13例患者骨搬移长度5~13 cm,平均7.5 cm;13例患者中11例骨搬移后双下肢等长,2例患侧下肢较健侧下肢短缩。其中1例因术前肢体短缩明显且伴有病理性骨折,股骨搬移距离12 cm,胫骨延长6 cm,最终达到双下肢等长,但延长术后患者的踝关节背伸功能稍差(图 3、4)。

3 讨论
股骨和胫骨等长骨的慢性骨髓炎和感染性骨不连成为困扰骨科医生的一大难题,尤其是伴有病理性骨折的慢性骨髓炎。对长骨慢性骨髓炎的患者,一方面与创伤重、局部抵抗力降低有关;另一方面与医源性因素比如首次清创、金属内植物等相关[3]。传统治疗方法是经反复多次手术将一个流脓的感染性骨不连转变为不流脓的非感染性骨不连,几个月后植骨以促进骨端愈合。其治疗周期长、过程复杂、面临较多并发症,效果不令人满意,很多患者不得不选择截肢。这种处理近期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治疗费用和极大的痛苦,而远期来看患者往往会残留肢体短缩等畸形,导致功能受限[4, 5]。而骨搬移手术治疗长骨慢性骨髓炎具有以下优点:① 新生骨痂骨化速度快,大量减少愈合时间;② 一般不需要植骨;③ 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④ 疗效确切,不易复发[6, 7]。
3.1 骨搬移手术可以达到彻底清创的目的
慢性骨髓炎和感染性骨不连根源是骨的感染,其次是周围软组织的感染,感染迁延不愈合而形成皮肤窦道。感染性骨不连患者中感染及骨不连为其主要矛盾,治疗的首要目的是消灭骨端感染。彻底清创是其治疗的关键[8],而这就要求清除本身内固定材料的同时清除死骨及一切感染的炎性及坏死组织、可疑失活组织及纤维瘢痕为感染源的组织,并且完整切除病变骨组织,直至到达正常血运的骨组织和骨髓组织。这就带来了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彻底的清创必然会增加肢体的骨缺损,外固定支架这时便起了关键作用,因为内固定本身作为异物可能会导致感染不能治愈或复发,外固定支架运用尽可能少量的内固定材料,不破坏过多的周围组织,还能够行牵张成骨,长出新生骨,这便解决了肢体的骨缺损问题。在骨缺损的情况下能够达到即刻稳定,而且患者可早期下床活动,部分负重。早期的活动可以增强患者的体质,早期部分负重可以给予骨应力刺激,这对患者的术后恢复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3.2 骨搬移手术可以达到增加软组织覆盖的目的
慢性骨髓炎和感染性骨不连的手术治疗同样面临着另外一种挑战:切口选用。选用单一切口,范围局限;如首先考虑取出或安置内固定,则切口可能不能完全显露出全部感染组织,不便于彻底清创;如首先考虑彻底清创,则切口可能不利于原有内固定的取出或安置新的固定材料。选用外固定支架,则不需考虑切口问题,可以沿窦道连线做任意切口,甚至可切除部分水肿或炎性皮肤,这样可以完全、彻底地清除感染组织,然后在正常软组织区域行骨钉固定骨残留部分。骨的缺损相对减少了软组织缺损的程度,从而使软组织创面在无张力状态下闭合。在有相对丰富的软组织覆盖的新骨形成区域,骨周围的神经、肌肉、肌腱和皮肤等软组织均呈增长性变化,增大了肢体延长的幅度[9];同样增加了新生骨的血供且增加了新生骨的抗感染能力。
3.3 骨搬移和骨延长还可以达到调节肢体长度的目的
骨延长技术已广泛运用于肢体不等长、先天或后天畸形、各种骨缺损及骨不连的修复及矫正,临床运用时几乎可修复肢体任意长度的骨缺损,其新生骨痂骨化速度较快,一般不需要植骨[10]。动物实验表明:搬移区的成骨方式是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同时进行,并以膜内成骨为主[11]。>3 cm的下肢不等长超过人体的代偿,会严重影响患者愈后的生活质量,需用手术矫正。本组中1例患者因术前肢体较健侧短缩且伴有病理性骨折,彻底清创后股骨较健侧短缩14 cm,我科行股骨搬移术,搬移距离为12 cm,并同时行胫骨延长术,长度为6 cm,最终达到双下肢等长。等长肢体对患者愈后有极大的帮助,包括纠正骨盆和脊柱的倾斜,在防止腰椎和骶髂关节退变上起到关键作用,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骨搬移是在骨延长的基础上进行的扩展,延长速度是肢体延长术最基本问题之一,是影响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关键因素[12]。大量研究均已表明1.0 mm/d的延长速度是最合理的,有利于骨愈合及周围软组织的适应;同时,增加每日牵引的频率,比一次完成延长量能更好地促进骨再生[13-15]。按照Ilizarov原理,在张力-应力刺激下,组织可以保持再生状态,搬移长度似乎可不受限制[16]。
骨延长和骨搬移的成功要经历长达数月的时间,在此过程中同样会面临一些制约预后的细节,现将较常见问题和经验总结如下。
① 搬移距离过长时长骨力线的偏移。长骨本身具有自身的生理弧度,加上我们术中评估长骨的力线多数凭肉眼,搬移的距离过长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移,而骨折愈合达到稳定需要我们达到2/3的折端对位,这就给我们做骨搬移手术带来一些限制,如折端对合过少,则会在此应力集中处出现再折断,据报道下肢经延长术后的再骨折率为3.7%[17]。故我科在干骺端截骨前首先将搬移骨块(>6 cm)固定一颗骨钉,然后再将两端顺着外固定支架滑槽对合后,再将另一颗骨钉固定。这就减少了搬移距离长时力线偏移过多。在骨块对合后,如发现偏移较多,两折端对合部分较少,可通过调节固定搬移骨块螺钉深浅位置和上下位置来使两折端有更多的对合。本组有1例患者胫骨搬移术后出现力线偏移,折端对合部分较少,骨愈合后发生再骨折,我科经髓内针固定后,折端愈合。
② 钉道感染。能否成功预防钉道感染的发生,同样是手术成败的关键。由于骨搬移过程中,固定搬移骨块的骨钉在皮肤和软组织内滑动,一旦超过皮肤、软组织的代偿范围,就会对皮肤、软组织造成切割,皮损处的皮肤又成为了感染的易发部位,而此种感染由外向内形成。在此过程中,超声和X线片是简便有效的监测方式[18]。本组2例患者术后发生钉道感染,其中1例术前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厌氧菌,在手术后创口正常闭合,但在搬移过程中,皮肤被切割后出现钉道流脓、渗液,并再次出现皮肤多发窦道,取脓液培养为肺炎克雷伯杆菌,证实发生了钉道感染,且为再次污染所致,此患者经再次清创手术后,患者无法承受此痛苦和巨额医疗费用,最终选择截肢。我科对较长距离的骨搬移手术患者,向患者细致交代钉道护理:聚维酮碘溶液消毒1次/d,而且钉道切割皮肤前,先做皮肤切开;在钉道移行处,做废用钉道皮肤的缝合,纱布包扎。
③ 断端封闭过早或软组织遮挡。在较长距离的骨搬移过程中,部分患者两折端会出现封闭、硬化或者软组织遮挡骨折端,导致两折端愈合困难。我科常规采用两折端接触后,3个月内无明显骨痂生长则做切开、去除硬化骨和遮挡的软组织,折端植入自体髂骨,经过此处理后,所有患者搬移接触后两折端均正常愈合。本组中2例患者因搬移距离长,在两折端靠拢后3个月出现不愈合表现,但经过上述方法处理后,断端均正常愈合。
综上所述,骨搬移和骨延长术治疗长骨的慢性感染,既能够彻底治愈感染,又能够保留肢体;既能够减少患者愈合时间,又能够恢复肢体功能;既能够减轻患者痛苦,又能够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是治疗此病的一种有效办法。但此手术本身有一些细节会导致手术失败,需要我们严格把握手术指征,加强预防手术并发症的出现,如此才能解决长骨慢性骨感染这一难题,让此类患者得到满意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