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钟洪阳, 殷小容. 使用杨克吸引管清理口腔分泌物的对照研究. 华西医学, 2014, 29(3): 535-536. doi: 10.7507/1002-0179.20140161 复制
气管插管是全身麻醉(全麻)的常用技术,是术中保证气道通畅最安全的手段。由于全麻诱导后,副交感神经相对兴奋,导致唾液腺体分泌增加,而患者吞咽及咳嗽反射受到抵制,自主排痰能力明显下降,不同程度的分泌物有可能存在于口腔,影响插管时对声门的显露[1],所以插管前对口腔、咽喉部痰液及分泌物的清理尤为重要,吸引是清理分泌物的有效措施[2]。而不同的吸引材质对需要吸引的部位及分泌物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我们对2013年1月-2月60例行全麻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在借助可视喉镜(AirtraQ)麻醉插管前,使用杨克吸引管及普通12号吸痰管清理口腔分泌物的效果及黏膜损伤度情况进行了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行全麻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60例,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44.8 ± 11.1)岁;体质量(76.5 ±13.2) kg。排除有牙齿明显松动、口腔受损及全麻腹腔急诊手术者。术前均告知患者麻醉方式及操作过程,均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署麻醉相关同意书。所有患者均使用AirtraQ插管。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使用杨克吸引管组和普通12号吸痰管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术前口腔黏膜完好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全麻诱导后,使用AirtraQ插管前,需同一位专业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无菌吸痰操作规范,分别使用杨克吸引管或普通12号吸痰管对口腔分泌物进行清理。吸引频率为1次,吸引时间均为持续吸引15 s,吸引负压控制在13.3~20.0 kPa[3, 4]。清理完毕后,再由同一位不知道试验分组的麻醉医生借助AirtraQ对吸引效果和可能造成的口腔黏膜损伤程度进行评估。
1.3 评估标准
通过AirtraQ观察口腔黏膜完整无损为未出血,口腔黏膜上出现1~2个出血点或更多为出血[5]。根据AirtraQ对暴露结构的清晰度(即会厌分泌物量的多少)进行评估,由分泌物量由少到多判定分为清晰、较模糊、模糊3个等级。
1.4 统计学方法
本试验以吸痰后黏膜损伤程度作为主要观察指标,根据预试验结果计算样本量,每组需30例患者。采取SPSS 18.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两组口腔黏膜破损出血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吸引效果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口腔黏膜损伤情况比较
杨克吸引管组有2例患者口腔黏膜破损出血,损伤率为6.7%;普通12号吸痰管组有9例患者口腔黏膜破损出血,损伤率为30.0%。杨克吸引管组明显低于普通12号吸痰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5,P=0.020)。
2.2 两组吸引效果评估比较
杨克吸引管组有20例患者吸引效果良好(气道清晰),6例气道较模糊,4例气道模糊;普通12号吸痰管组有13例患者吸引效果良好(气道清晰),15例气道较模糊,2例气道模糊。两组气道清晰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47,P=0.178)。见表 1。

3 讨论
口腔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分泌物,特别是围手术期,头部体位的改变,口腔分泌物较容易进入气道内引起呛咳,甚至发生喉痉挛或支气管痉挛[6]。所以吸引口腔分泌物是麻醉插管是否成功的先决条件,但吸引是盲目的临床操作,可能会对患者口咽黏膜造成损伤,影响患者麻醉拔管后口咽的舒适感,增加疼痛,间接降低患者对麻醉操作的满意度。目前临床使用的吸引管分别是:普通12号吸痰管和杨克吸引管。在构造和设计方面,普通12号吸痰管其管体为硅胶软质,呈直线状,操作时必须反折吸痰管或关闭控头,操作烦琐,容易被分泌物污染[8],吸引时遇到障碍容易卷曲打折,不易到达吸引部位;管体前端两侧有吸引小孔,吸引面积非常局限,这种设计容易使吸引管阻塞,分泌物滞留过多,增加吸引次数,既对口腔黏膜造成损伤甚至导致肺不张,也间接对气管插管带来隐患。而杨克吸引管整根管体是由硬质塑料制成,设计有一定弧度,掌握比较方便,前端为球状吸引头,呈圆钝形,吸引孔于吸引头正前方,有效降低了吸引管与口腔黏膜的摩擦[7],从而减少吸引对口腔黏膜造成的伤害。杨克吸引管设计灵活小巧,操作时容易控制方向,可根据吸引需要绕过舌后根,清理会厌周围分泌物,同时也能有效全面地清理浓稠及大量口腔分泌物。本研究结果表明,杨克吸引管明显减少了对口腔黏膜的损伤率,但两组在气道清晰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究其原因可能是样本量不足,有待今后扩大样本量继续进行验证。
综上所述,使用杨克吸引管在不影响清理口腔分泌物方面,同时能大大减少对口腔黏膜的刺激和损伤。当然,杨克吸引管作为新式辅助工具,固然能为临床工作带来方便,但因使用时间尚为短暂,临床评价还有待继续采用大样本的研究方可进一步评价、确定其优劣势。
气管插管是全身麻醉(全麻)的常用技术,是术中保证气道通畅最安全的手段。由于全麻诱导后,副交感神经相对兴奋,导致唾液腺体分泌增加,而患者吞咽及咳嗽反射受到抵制,自主排痰能力明显下降,不同程度的分泌物有可能存在于口腔,影响插管时对声门的显露[1],所以插管前对口腔、咽喉部痰液及分泌物的清理尤为重要,吸引是清理分泌物的有效措施[2]。而不同的吸引材质对需要吸引的部位及分泌物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我们对2013年1月-2月60例行全麻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在借助可视喉镜(AirtraQ)麻醉插管前,使用杨克吸引管及普通12号吸痰管清理口腔分泌物的效果及黏膜损伤度情况进行了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行全麻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60例,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44.8 ± 11.1)岁;体质量(76.5 ±13.2) kg。排除有牙齿明显松动、口腔受损及全麻腹腔急诊手术者。术前均告知患者麻醉方式及操作过程,均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署麻醉相关同意书。所有患者均使用AirtraQ插管。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使用杨克吸引管组和普通12号吸痰管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术前口腔黏膜完好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全麻诱导后,使用AirtraQ插管前,需同一位专业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无菌吸痰操作规范,分别使用杨克吸引管或普通12号吸痰管对口腔分泌物进行清理。吸引频率为1次,吸引时间均为持续吸引15 s,吸引负压控制在13.3~20.0 kPa[3, 4]。清理完毕后,再由同一位不知道试验分组的麻醉医生借助AirtraQ对吸引效果和可能造成的口腔黏膜损伤程度进行评估。
1.3 评估标准
通过AirtraQ观察口腔黏膜完整无损为未出血,口腔黏膜上出现1~2个出血点或更多为出血[5]。根据AirtraQ对暴露结构的清晰度(即会厌分泌物量的多少)进行评估,由分泌物量由少到多判定分为清晰、较模糊、模糊3个等级。
1.4 统计学方法
本试验以吸痰后黏膜损伤程度作为主要观察指标,根据预试验结果计算样本量,每组需30例患者。采取SPSS 18.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两组口腔黏膜破损出血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吸引效果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口腔黏膜损伤情况比较
杨克吸引管组有2例患者口腔黏膜破损出血,损伤率为6.7%;普通12号吸痰管组有9例患者口腔黏膜破损出血,损伤率为30.0%。杨克吸引管组明显低于普通12号吸痰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5,P=0.020)。
2.2 两组吸引效果评估比较
杨克吸引管组有20例患者吸引效果良好(气道清晰),6例气道较模糊,4例气道模糊;普通12号吸痰管组有13例患者吸引效果良好(气道清晰),15例气道较模糊,2例气道模糊。两组气道清晰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47,P=0.178)。见表 1。

3 讨论
口腔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分泌物,特别是围手术期,头部体位的改变,口腔分泌物较容易进入气道内引起呛咳,甚至发生喉痉挛或支气管痉挛[6]。所以吸引口腔分泌物是麻醉插管是否成功的先决条件,但吸引是盲目的临床操作,可能会对患者口咽黏膜造成损伤,影响患者麻醉拔管后口咽的舒适感,增加疼痛,间接降低患者对麻醉操作的满意度。目前临床使用的吸引管分别是:普通12号吸痰管和杨克吸引管。在构造和设计方面,普通12号吸痰管其管体为硅胶软质,呈直线状,操作时必须反折吸痰管或关闭控头,操作烦琐,容易被分泌物污染[8],吸引时遇到障碍容易卷曲打折,不易到达吸引部位;管体前端两侧有吸引小孔,吸引面积非常局限,这种设计容易使吸引管阻塞,分泌物滞留过多,增加吸引次数,既对口腔黏膜造成损伤甚至导致肺不张,也间接对气管插管带来隐患。而杨克吸引管整根管体是由硬质塑料制成,设计有一定弧度,掌握比较方便,前端为球状吸引头,呈圆钝形,吸引孔于吸引头正前方,有效降低了吸引管与口腔黏膜的摩擦[7],从而减少吸引对口腔黏膜造成的伤害。杨克吸引管设计灵活小巧,操作时容易控制方向,可根据吸引需要绕过舌后根,清理会厌周围分泌物,同时也能有效全面地清理浓稠及大量口腔分泌物。本研究结果表明,杨克吸引管明显减少了对口腔黏膜的损伤率,但两组在气道清晰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究其原因可能是样本量不足,有待今后扩大样本量继续进行验证。
综上所述,使用杨克吸引管在不影响清理口腔分泌物方面,同时能大大减少对口腔黏膜的刺激和损伤。当然,杨克吸引管作为新式辅助工具,固然能为临床工作带来方便,但因使用时间尚为短暂,临床评价还有待继续采用大样本的研究方可进一步评价、确定其优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