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李文清, 宋艳萍, 丁琴. 康柏西普联合577 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疗效观察.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9, 35(2): 129-134.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9.02.005 复制
既往研究已证实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优越性[1-4],并已成为目前治疗DME的一线治疗。然而,其疗效持续时间短,病变复发率高,多需重复注射,患者经济负担重,依从性差。577 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与传统连续波激光不同,是一种短促的高频率重复脉冲激光,其选择性作用于RPE细胞,通过激活RPE细胞达到其治疗作用,而不损伤光感受器细胞和其他邻近细胞[5-6]。临床结果已表明其治疗DME安全有效[7-8]。国内外临床研究发现,抗VEGF药物联合微脉冲激光光凝在有效减轻DME的同时,还可减少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的次数[9-10]。但现有的报道病例数少,激光参数不一,且多为回顾性临床分析。为对比康柏西普联合577 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与康柏西普治疗DME的疗效,我们对一组DME患者进行了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16]010-2);患者均获知情并签署书面同意书。
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中部战区总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DME患者68例6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2例42只眼,女性26例26只眼。年龄34~85岁,平均年龄(58.8±11.3)岁。双眼满足纳入标准者,则通过随机抽样方法进行随机选择。纳入标准:(1)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良好,糖化血红蛋白≤10.0%;(2)有累及中心凹的DME,并导致患者视力下降;(3)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300 μm,BCVA≥24个字母;(4)无影响眼底检查的屈光间质混浊及瞳孔缩小;(5)FFA检查无黄斑缺血及其他原因引起的黄斑水肿;(6)随访期间未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7)患者配合度以及依从性良好,随访时间≥12个月。排除标准:(1)合并有其他黄斑病变如黄斑前膜、黄斑裂孔等,或其他原因引起的黄斑水肿如葡萄膜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等;(2)合并糖尿病视神经病变;(3)既往3个月内目标眼曾行激光光凝治疗或抗VEGF药物治疗,6个月内曾行曲安奈德药物治疗;(4)目标眼既往有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病史;(5)目标眼有青光眼病史或高眼压症;(6)全身情况不允许FFA检查,如患有哮喘、严重高血压等,或其他原因不能配合相关检查;(7)失访及数据丢失者。
所有患者均行BCVA、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FFA、OCT检查。
采用ETDRS视力表行BCVA检查;采用日本Topcon公司 MARKⅡ眼底照相机行眼底彩色照相;采用德国Herdelberg公司眼底血管造影仪HRA2行FFA检查。
采用日本Topcon公司3D-OCT 2000仪对患眼黄斑部进行水平线性扫描。扫描模式512×128,扫描深度2 mm,扫描面积6 mm×6 mm。测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1、6 mm直径的CMT和视网膜体积(TMV)。CMT为RPE层内表面至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内表面垂直距离。检查与测量均由同一名眼科医师完成,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
采用字母随机分组方式,随机将患者分为康柏西普联合577 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组(联合治疗组)、康柏西普组(单纯药物治疗组),分别为36例36只眼、32例32只眼。联合治疗组36例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7.2±10.1)岁。单纯药物治疗组32例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60.6±12.3)岁。两组患者平均年龄(t=1.259)、性别构成比(χ2=0.14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2、0.702);两组患眼眼别、DME类型构成比以及BCVA、CMT、TM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1)。

初始治疗阶段,两组患眼均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每一个月1次,连续3次。
3个月后每组按照预先设计的再治疗方案进行按需治疗(PRN)(图1)。PRN标准:CMT≥300 μm,黄斑区有囊样改变、视网膜下积液或RPE脱离。

玻璃体腔注射均在无菌层流手术室按常规操作进行。以1 ml注射器抽取10 mg/ml的康柏西普0.05 ml(含康柏西普0.5 mg),于颞下或鼻下方距角巩膜缘3.5~4.0 mm处垂直于巩膜面穿刺注射。注射完毕后,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涂眼后覆盖。注射前及注射后30 min监测患眼眼压。联合治疗组患眼均在玻璃体腔注射药物后约2周内行577 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光凝治疗,且距离上次微脉冲激光光凝治疗时间≥3个月。采用美国Iridex公司IQ577 nm激光器行激光光凝治疗;等焦面连续和微脉冲模式输出。首先使用传统连续波单点模式,光斑直径200 μm,曝光时间0.2 s,在后极部血管弓以外正常视网膜区域进行阈值能量测定,以50 mW开始,10 mW增量逐渐上调激光功率,直至观察到可见光斑,此时能量为此次激光的阈能量P。其后将激光器模式转换为微脉冲模式,参数设置:光斑直径200 μm,曝光时间0.2 s,负载系数5%,能量为5~6倍阈能量P,光凝范围覆盖整个水肿区,多点扫描模式7×7网格,无间距。
治疗后每一个月随访,随访时间≥12个月。采用与治疗前相同的设备及方法行BCVA、OCT检查;治疗后3、12个月行FFA检查,随访期间若病情发生变化则按需检查。对比观察两组患眼BCVA、CMT、TMV变化情况。
采用SPSS 22.0软件行统计分析。数据均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患者年龄、BCVA、CMT、TMV及康柏西普平均注射次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性别、眼别、DME类型构成比比较行χ2检验;组内及组间治疗前后BCVA、CMT、TMV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12个月,联合治疗组、单纯药物治疗组患眼康柏西普平均注射次数分别为(5.8±1.9)、(8.5±2.4)次;两组患眼注射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2,P=0.000)。
治疗后3、6、9、12个月,联合治疗组、单纯药物治疗组患眼BCVA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234、10.137,P=0.000、0.000);两组患眼间治疗后不同时间点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49,P=0.826)(表2,图2A)。



治疗后3、6、9、12个月,联合治疗组、单纯药物治疗组患眼CMT、TMV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CMT=12.152、12.917,P=0.000、0.000;FTMV=11.198、11.008;P=0.000、0.000);两组患眼间治疗后不同时间点CMT、TM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74、0.009,P=0.786、0.925)(图2B,2C;表3)。


3 讨论
虽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研究网络协议(DRCR.net Protocol)I研究中,与延迟(第24周以后)激光光凝治疗相比,中心凹受累视力下降的DME患者接受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后,即时(注射后7~10 d)局灶/格栅样激光光凝治疗患眼视力恢复效果并不优于延迟激光光凝治疗,甚至可能更差。但在其后DRCR.net Protocol T研究中,仍有超过40%的患眼需要延迟黄斑激光光凝治疗[11-12]。在RISE和RIDE研究中,接受雷珠单抗治疗的DME患眼中超过30%的患眼需接受黄斑激光光凝治疗[13]。目前,激光光凝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是否可以稳定DME,减少抗VEGF药物注射次数成为临床上研究的热点。
与传统激光不同,微脉冲激光是一种非破坏性的组织修复激光,其可选择性作用于RPE细胞而不损伤其邻近组织。多项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其可有效减少黄斑水肿,提高视力且不引起可见组织损伤。Moisseiev等[9]首次证明阈值下微脉冲激光光凝可以减少DME患眼玻璃体腔抗VEGF药物注射次数。12个月时联合治疗组雷珠单抗注射次数为(1.7±2.3)次,明显低于单纯雷珠单抗注射组(5.6±2.1)次。然而该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分析,缺乏预先设定的治疗标准和方案,如激光治疗参数、治疗时机以及抗VEGF药物再治疗标准等;且由于非随机的选择性治疗使得两组的基线特征存在差异,联合治疗组BCVA较单纯药物治疗组高,联合治疗组CMT较单纯药物治疗组低。治疗后12个月时,联合治疗组与单纯药物治疗组BCVA的变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MT的变化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单纯药物治疗组的变化量明显高于联合治疗组,其原因是单纯药物治疗组基线时CMT更高。
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可有效减少基线差异及设计方法等对结果造成的影响。基线时两组患眼的BCVA、CMT、TM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2个月时,单纯药物治疗组患眼康柏西普注射次数为(8.5±2.4)次,而联合治疗组注射次数为(5.8±1.9)次,较单纯药物治疗组明显下降,说明577 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可以有效减少抗VEGF药物注射次数。联合治疗组及单纯药物治疗组患眼BCVA均较治疗前改善,CMT、TMV均较治疗前降低。其结果说明无论是联合治疗还是单纯药物治疗,均可改善DME患眼视力,降低CMT、TMV。然而两组组间治疗后BCVA、CMT、TM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相当。ReCall(ClinicalTrials.gov Identifier:NCT02059772)是一项为期12个月的前瞻性研究。对比观察雷珠单抗联合微脉冲激光光凝与雷珠单抗单药治疗DME的效果,但其研究结果尚未公开发表。故本研究结果尚需多中心研究加以证实。
国外文献报道,微脉冲激光光凝治疗效果与CMT密切相关。CMT≥400 μm的患眼微脉冲激光光凝治疗效果较差,需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14]。因抗VEGF药物可以快速降低黄斑水肿,故本研究微脉冲激光光凝治疗的时间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后2周,此时黄斑水肿在抗VEGF药物作用下明显吸收,CMT的降低避免了由于黄斑区液体积聚形成的屏障作用,更有利于微脉冲激光直接作用于RPE细胞,发挥其生物学效应。充分结合抗VEGF药物及微脉冲激光的优点,使治疗效果呈现最大化。
已有研究结果证实阈值下微脉冲激光光凝对RPE细胞具有生物调节效应。Li等[15]研究结果显示5%负载系数激光模式干预24 h后,VEGF-A、TGF-β、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蛋白及基因水平均下降,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的蛋白及基因水平上升。我们分析微脉冲激光光凝减少抗VEGF药物注射次数的原因与两者的协同作用有关。此外,有研究者认为,微脉冲半导体激光光凝能够使RPE细胞超微结构发生改变。Roider等[16]对微脉冲激光光凝后兔RPE细胞的愈合反应进行研究,发现在愈合过程中,光感受器层和视网膜下腔的局部水肿消失,并发现有新的具有生存活力的RPE形成,其可吞噬视网膜外段,重建血视网膜屏障,改善黄斑水肿。而微脉冲激光光凝是否通过引起RPE紧密连接相关蛋白的表达改变,重建血视网膜屏障,减轻DME,从而减少抗VEGF药物注射的次数,尚需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结果证实微脉冲激光联合康柏西普与康柏西普单药治疗DME的效果相当,但微脉冲激光光凝治疗可以减少康柏西普注药次数,这将为DME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策略,也可以降低频繁玻璃体腔注射药物带来的眼内炎风险及沉重的经济负担,提高医疗安全性及患者依从性。然而本研究的结果仍需进一步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研究结果证实其长期疗效及安全性。微脉冲激光光凝治疗的方式、参数及时机仍需进一步对比性探索。
既往研究已证实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优越性[1-4],并已成为目前治疗DME的一线治疗。然而,其疗效持续时间短,病变复发率高,多需重复注射,患者经济负担重,依从性差。577 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与传统连续波激光不同,是一种短促的高频率重复脉冲激光,其选择性作用于RPE细胞,通过激活RPE细胞达到其治疗作用,而不损伤光感受器细胞和其他邻近细胞[5-6]。临床结果已表明其治疗DME安全有效[7-8]。国内外临床研究发现,抗VEGF药物联合微脉冲激光光凝在有效减轻DME的同时,还可减少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的次数[9-10]。但现有的报道病例数少,激光参数不一,且多为回顾性临床分析。为对比康柏西普联合577 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与康柏西普治疗DME的疗效,我们对一组DME患者进行了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16]010-2);患者均获知情并签署书面同意书。
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中部战区总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DME患者68例6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2例42只眼,女性26例26只眼。年龄34~85岁,平均年龄(58.8±11.3)岁。双眼满足纳入标准者,则通过随机抽样方法进行随机选择。纳入标准:(1)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良好,糖化血红蛋白≤10.0%;(2)有累及中心凹的DME,并导致患者视力下降;(3)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300 μm,BCVA≥24个字母;(4)无影响眼底检查的屈光间质混浊及瞳孔缩小;(5)FFA检查无黄斑缺血及其他原因引起的黄斑水肿;(6)随访期间未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7)患者配合度以及依从性良好,随访时间≥12个月。排除标准:(1)合并有其他黄斑病变如黄斑前膜、黄斑裂孔等,或其他原因引起的黄斑水肿如葡萄膜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等;(2)合并糖尿病视神经病变;(3)既往3个月内目标眼曾行激光光凝治疗或抗VEGF药物治疗,6个月内曾行曲安奈德药物治疗;(4)目标眼既往有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病史;(5)目标眼有青光眼病史或高眼压症;(6)全身情况不允许FFA检查,如患有哮喘、严重高血压等,或其他原因不能配合相关检查;(7)失访及数据丢失者。
所有患者均行BCVA、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FFA、OCT检查。
采用ETDRS视力表行BCVA检查;采用日本Topcon公司 MARKⅡ眼底照相机行眼底彩色照相;采用德国Herdelberg公司眼底血管造影仪HRA2行FFA检查。
采用日本Topcon公司3D-OCT 2000仪对患眼黄斑部进行水平线性扫描。扫描模式512×128,扫描深度2 mm,扫描面积6 mm×6 mm。测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1、6 mm直径的CMT和视网膜体积(TMV)。CMT为RPE层内表面至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内表面垂直距离。检查与测量均由同一名眼科医师完成,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
采用字母随机分组方式,随机将患者分为康柏西普联合577 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组(联合治疗组)、康柏西普组(单纯药物治疗组),分别为36例36只眼、32例32只眼。联合治疗组36例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7.2±10.1)岁。单纯药物治疗组32例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60.6±12.3)岁。两组患者平均年龄(t=1.259)、性别构成比(χ2=0.14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2、0.702);两组患眼眼别、DME类型构成比以及BCVA、CMT、TM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1)。

初始治疗阶段,两组患眼均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每一个月1次,连续3次。
3个月后每组按照预先设计的再治疗方案进行按需治疗(PRN)(图1)。PRN标准:CMT≥300 μm,黄斑区有囊样改变、视网膜下积液或RPE脱离。

玻璃体腔注射均在无菌层流手术室按常规操作进行。以1 ml注射器抽取10 mg/ml的康柏西普0.05 ml(含康柏西普0.5 mg),于颞下或鼻下方距角巩膜缘3.5~4.0 mm处垂直于巩膜面穿刺注射。注射完毕后,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涂眼后覆盖。注射前及注射后30 min监测患眼眼压。联合治疗组患眼均在玻璃体腔注射药物后约2周内行577 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光凝治疗,且距离上次微脉冲激光光凝治疗时间≥3个月。采用美国Iridex公司IQ577 nm激光器行激光光凝治疗;等焦面连续和微脉冲模式输出。首先使用传统连续波单点模式,光斑直径200 μm,曝光时间0.2 s,在后极部血管弓以外正常视网膜区域进行阈值能量测定,以50 mW开始,10 mW增量逐渐上调激光功率,直至观察到可见光斑,此时能量为此次激光的阈能量P。其后将激光器模式转换为微脉冲模式,参数设置:光斑直径200 μm,曝光时间0.2 s,负载系数5%,能量为5~6倍阈能量P,光凝范围覆盖整个水肿区,多点扫描模式7×7网格,无间距。
治疗后每一个月随访,随访时间≥12个月。采用与治疗前相同的设备及方法行BCVA、OCT检查;治疗后3、12个月行FFA检查,随访期间若病情发生变化则按需检查。对比观察两组患眼BCVA、CMT、TMV变化情况。
采用SPSS 22.0软件行统计分析。数据均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患者年龄、BCVA、CMT、TMV及康柏西普平均注射次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性别、眼别、DME类型构成比比较行χ2检验;组内及组间治疗前后BCVA、CMT、TMV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12个月,联合治疗组、单纯药物治疗组患眼康柏西普平均注射次数分别为(5.8±1.9)、(8.5±2.4)次;两组患眼注射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2,P=0.000)。
治疗后3、6、9、12个月,联合治疗组、单纯药物治疗组患眼BCVA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234、10.137,P=0.000、0.000);两组患眼间治疗后不同时间点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49,P=0.826)(表2,图2A)。



治疗后3、6、9、12个月,联合治疗组、单纯药物治疗组患眼CMT、TMV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CMT=12.152、12.917,P=0.000、0.000;FTMV=11.198、11.008;P=0.000、0.000);两组患眼间治疗后不同时间点CMT、TM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74、0.009,P=0.786、0.925)(图2B,2C;表3)。


3 讨论
虽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研究网络协议(DRCR.net Protocol)I研究中,与延迟(第24周以后)激光光凝治疗相比,中心凹受累视力下降的DME患者接受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后,即时(注射后7~10 d)局灶/格栅样激光光凝治疗患眼视力恢复效果并不优于延迟激光光凝治疗,甚至可能更差。但在其后DRCR.net Protocol T研究中,仍有超过40%的患眼需要延迟黄斑激光光凝治疗[11-12]。在RISE和RIDE研究中,接受雷珠单抗治疗的DME患眼中超过30%的患眼需接受黄斑激光光凝治疗[13]。目前,激光光凝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是否可以稳定DME,减少抗VEGF药物注射次数成为临床上研究的热点。
与传统激光不同,微脉冲激光是一种非破坏性的组织修复激光,其可选择性作用于RPE细胞而不损伤其邻近组织。多项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其可有效减少黄斑水肿,提高视力且不引起可见组织损伤。Moisseiev等[9]首次证明阈值下微脉冲激光光凝可以减少DME患眼玻璃体腔抗VEGF药物注射次数。12个月时联合治疗组雷珠单抗注射次数为(1.7±2.3)次,明显低于单纯雷珠单抗注射组(5.6±2.1)次。然而该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分析,缺乏预先设定的治疗标准和方案,如激光治疗参数、治疗时机以及抗VEGF药物再治疗标准等;且由于非随机的选择性治疗使得两组的基线特征存在差异,联合治疗组BCVA较单纯药物治疗组高,联合治疗组CMT较单纯药物治疗组低。治疗后12个月时,联合治疗组与单纯药物治疗组BCVA的变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MT的变化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单纯药物治疗组的变化量明显高于联合治疗组,其原因是单纯药物治疗组基线时CMT更高。
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可有效减少基线差异及设计方法等对结果造成的影响。基线时两组患眼的BCVA、CMT、TM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2个月时,单纯药物治疗组患眼康柏西普注射次数为(8.5±2.4)次,而联合治疗组注射次数为(5.8±1.9)次,较单纯药物治疗组明显下降,说明577 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可以有效减少抗VEGF药物注射次数。联合治疗组及单纯药物治疗组患眼BCVA均较治疗前改善,CMT、TMV均较治疗前降低。其结果说明无论是联合治疗还是单纯药物治疗,均可改善DME患眼视力,降低CMT、TMV。然而两组组间治疗后BCVA、CMT、TM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相当。ReCall(ClinicalTrials.gov Identifier:NCT02059772)是一项为期12个月的前瞻性研究。对比观察雷珠单抗联合微脉冲激光光凝与雷珠单抗单药治疗DME的效果,但其研究结果尚未公开发表。故本研究结果尚需多中心研究加以证实。
国外文献报道,微脉冲激光光凝治疗效果与CMT密切相关。CMT≥400 μm的患眼微脉冲激光光凝治疗效果较差,需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14]。因抗VEGF药物可以快速降低黄斑水肿,故本研究微脉冲激光光凝治疗的时间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后2周,此时黄斑水肿在抗VEGF药物作用下明显吸收,CMT的降低避免了由于黄斑区液体积聚形成的屏障作用,更有利于微脉冲激光直接作用于RPE细胞,发挥其生物学效应。充分结合抗VEGF药物及微脉冲激光的优点,使治疗效果呈现最大化。
已有研究结果证实阈值下微脉冲激光光凝对RPE细胞具有生物调节效应。Li等[15]研究结果显示5%负载系数激光模式干预24 h后,VEGF-A、TGF-β、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蛋白及基因水平均下降,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的蛋白及基因水平上升。我们分析微脉冲激光光凝减少抗VEGF药物注射次数的原因与两者的协同作用有关。此外,有研究者认为,微脉冲半导体激光光凝能够使RPE细胞超微结构发生改变。Roider等[16]对微脉冲激光光凝后兔RPE细胞的愈合反应进行研究,发现在愈合过程中,光感受器层和视网膜下腔的局部水肿消失,并发现有新的具有生存活力的RPE形成,其可吞噬视网膜外段,重建血视网膜屏障,改善黄斑水肿。而微脉冲激光光凝是否通过引起RPE紧密连接相关蛋白的表达改变,重建血视网膜屏障,减轻DME,从而减少抗VEGF药物注射的次数,尚需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结果证实微脉冲激光联合康柏西普与康柏西普单药治疗DME的效果相当,但微脉冲激光光凝治疗可以减少康柏西普注药次数,这将为DME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策略,也可以降低频繁玻璃体腔注射药物带来的眼内炎风险及沉重的经济负担,提高医疗安全性及患者依从性。然而本研究的结果仍需进一步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研究结果证实其长期疗效及安全性。微脉冲激光光凝治疗的方式、参数及时机仍需进一步对比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