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期刊社《中华眼底病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改编
患者男,24岁。因双眼视力下降7个月,于2024年6月19日到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就诊。18年前因“右侧颞叶蛛网膜囊肿”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间断性头痛、头晕1年余。2023年10月21日患者出现剧烈头痛并伴恶心、呕吐、视物模糊、视物成双、双眼外转不能、视物不见伴眼球震颤、双手共济失调。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力260 mm H2O(1 mm H2O=0.0098 kPa),诊断为“裂隙脑室综合征(SVS)”。给予枕骨减压手术治疗,手术后头痛缓解,四肢不利,视物仍不见,双眼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双眼外转受限。后间断给予高压氧气、营养神经、针刺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双眼恢复至光感。眼科检查:右眼、左眼视力分别为手动、数指/40cm。左眼高位,双眼外转稍不到位(图1)。双眼眼前节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眼底检查,双眼视盘界清色白,动静脉稍细,黄斑中心凹反光未见,豹纹状眼底(图2A,2B)。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双眼P2峰时稍延迟,振幅降低(图2C,2D)。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双眼神经纤维层厚度变薄(图2E,2F)。Humphrey视野计检查,双眼近乎全盲(图2G,2H)。诊断:双眼视神经萎缩、裂隙脑室综合征。给予患者营养神经联合物理治疗(针刺、刮痧拔罐、耳穴压丸、中药定向透药等)。患者治疗21 d后于我院复查,右眼数指/40 cm,左眼手动/1 m;2个月后随访,患者未规律诊治,视力稳定。


讨论 SVS由Epstein等[1]发现并命名,是脑室-腹腔分流手术后因分流过度所导致的并发症,多发生在分流手术后数年,平均间隔时长为6.5年。间歇性头痛、裂隙脑室和分流泵充盈迟缓为SVS三联征:(1)发病初期,80%患者出现慢性、间歇性头痛,伴或不伴有恶心呕吐、意识障碍、视力障碍等症状,随着疾病进展,头痛加重可呈持续性,少数患者可出现视功能障碍[2];(2)分流管充盈迟缓是SVS的特征性表现,是指分流泵受压后,管内液体填充较为迟缓;(3)裂隙脑室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当额枕/颅径比<0.2时,可诊断为裂隙脑室。脑室呈裂隙样改变可能为SVS的前驱表现,但并不意味着所有裂隙状脑室均会进展为SVS。研究表明,370例脑积水患儿接受脑室-腹腔分流手术,64%患儿手术后影像学检查呈裂隙样改变,仅11.5%患者进展为SVS[3]。Holness等[4]研究发现,50%脑积水患者手术后出现裂隙状脑室,仅6%~22%患者最终发展为SVS。
目前国内外尚无公认的SVS治疗方法,其发病机制复杂,多认为与脑室顺应性改变、颅内静脉流出受阻、颅脑比例失调及毛细血管吸收障碍密切相关。颅内压通常在患者尚未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时,就已经开始发生变化。颅内压作为反应颅内状态的灵敏指标,常用于判断分流装置的工作状态,以便及时调整避免损害的发生[5]。长期过度排放脑脊液可引起脑室塌陷及间歇性的近端导管阻塞,一旦阻塞,颅内压力随之升高,患者常出现剧烈头痛。随着脑脊液的生成,脑室内压力再次上升,阻塞的导管孔重新开放,颅内压力逐渐恢复正常,这一变化通常伴随着头痛症状的缓解。该过程反复发生,故SVS患者的颅内压呈现“降低-升高”的周期性变化。
颅压周期性变化往往会造成视神经受损:(1)在结构上,视神经鞘是硬脑膜的延续,其内的脑脊液与颅内脑脊液自由相通。因此当颅压升高时,视神经鞘内部压力随之升高,导致视乳头表层及筛板前的神经纤维层发生轴浆流淤滞,神经纤维肿胀。肿胀的组织压迫周边血管,使该区域血管渗漏、细胞外液累积,最终引起视乳头水肿[7]。同时在高压的状态下,视乳头区域血管灌注压力降低,轴突功能异常,进一步减缓轴浆流动,加重视乳头水肿[8]。(2)在生理上,脑脊液自身具有输送营养、清除代谢物质的作用,而SVS患者颅压异常通常与脑脊液循环障碍有关,这种障碍可能会导致视神经缺乏营养物质,同时积累有毒物质,从而造成视神经的损伤[9]。
但视神经的受损并未随着颅压变化呈现出周期性改变。当视神经损伤后轴突之间信号传递功能受损,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即使压力被解除,已经发生的细胞损伤和轴突变形也无法完全恢复。反之随着周期性的颅压升高,会进一步加重视神经纤维的受损。既往基础研究也证实了颅内压升高可导致视神经轴突丢失和紊乱,对视神经造成损害[10]。由此可见,高颅压是影响SVS患者视功能的主要原因,但临床上相关报道较少。徐金山等[11]研究报道,31例SVS患者,间断性颅高压是SVS的主要症状,其中仅有12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视功能受损,在解除颅内高压状态后,11例患者视功能较前好转。
本例患者6岁时因蛛网膜囊肿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24岁时出现反复发作头痛,伴有颅压升高,影像学检查提示侧脑室裂隙样改变。患者诱因明确,结合其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裂隙脑室综合征。前期患者曾出现双眼外转受限、眼球震颤及双手共济失调等症状,主要考虑与颅压异常相关。展神经在蛛网膜下隙中具有较长的游离路径,故易受牵拉、压迫,致外展神经功能受损、双侧外展不到位,重者可出现视物重影。患者就诊时双眼视力低下,与颅压控制不佳、病程迁延日久相关,长时间的高颅内压致使视功能和视神经损害程度较为严重,视力及视野较差,因此及时解除高压对预后极为重要。
临床中,根据影像学检查诊断SVS并不难。但通常更关注于神经系统症状,视功能的异常易被忽视,以眼科首诊的患者更为少数。眼睛对缺血缺氧极为敏感,当颅压异常时,视觉功能障碍可能早于全身性症状的出现。这提示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行脑室分流患者的视功能情况,定期进行眼科检查。若患者分流手术后并发颅高压,应及时解除高压状态,减少对视功能的损害;当其进入视神经萎缩期后,建议以物理治疗为主。
患者男,24岁。因双眼视力下降7个月,于2024年6月19日到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就诊。18年前因“右侧颞叶蛛网膜囊肿”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间断性头痛、头晕1年余。2023年10月21日患者出现剧烈头痛并伴恶心、呕吐、视物模糊、视物成双、双眼外转不能、视物不见伴眼球震颤、双手共济失调。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力260 mm H2O(1 mm H2O=0.0098 kPa),诊断为“裂隙脑室综合征(SVS)”。给予枕骨减压手术治疗,手术后头痛缓解,四肢不利,视物仍不见,双眼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双眼外转受限。后间断给予高压氧气、营养神经、针刺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双眼恢复至光感。眼科检查:右眼、左眼视力分别为手动、数指/40cm。左眼高位,双眼外转稍不到位(图1)。双眼眼前节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眼底检查,双眼视盘界清色白,动静脉稍细,黄斑中心凹反光未见,豹纹状眼底(图2A,2B)。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双眼P2峰时稍延迟,振幅降低(图2C,2D)。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双眼神经纤维层厚度变薄(图2E,2F)。Humphrey视野计检查,双眼近乎全盲(图2G,2H)。诊断:双眼视神经萎缩、裂隙脑室综合征。给予患者营养神经联合物理治疗(针刺、刮痧拔罐、耳穴压丸、中药定向透药等)。患者治疗21 d后于我院复查,右眼数指/40 cm,左眼手动/1 m;2个月后随访,患者未规律诊治,视力稳定。


讨论 SVS由Epstein等[1]发现并命名,是脑室-腹腔分流手术后因分流过度所导致的并发症,多发生在分流手术后数年,平均间隔时长为6.5年。间歇性头痛、裂隙脑室和分流泵充盈迟缓为SVS三联征:(1)发病初期,80%患者出现慢性、间歇性头痛,伴或不伴有恶心呕吐、意识障碍、视力障碍等症状,随着疾病进展,头痛加重可呈持续性,少数患者可出现视功能障碍[2];(2)分流管充盈迟缓是SVS的特征性表现,是指分流泵受压后,管内液体填充较为迟缓;(3)裂隙脑室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当额枕/颅径比<0.2时,可诊断为裂隙脑室。脑室呈裂隙样改变可能为SVS的前驱表现,但并不意味着所有裂隙状脑室均会进展为SVS。研究表明,370例脑积水患儿接受脑室-腹腔分流手术,64%患儿手术后影像学检查呈裂隙样改变,仅11.5%患者进展为SVS[3]。Holness等[4]研究发现,50%脑积水患者手术后出现裂隙状脑室,仅6%~22%患者最终发展为SVS。
目前国内外尚无公认的SVS治疗方法,其发病机制复杂,多认为与脑室顺应性改变、颅内静脉流出受阻、颅脑比例失调及毛细血管吸收障碍密切相关。颅内压通常在患者尚未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时,就已经开始发生变化。颅内压作为反应颅内状态的灵敏指标,常用于判断分流装置的工作状态,以便及时调整避免损害的发生[5]。长期过度排放脑脊液可引起脑室塌陷及间歇性的近端导管阻塞,一旦阻塞,颅内压力随之升高,患者常出现剧烈头痛。随着脑脊液的生成,脑室内压力再次上升,阻塞的导管孔重新开放,颅内压力逐渐恢复正常,这一变化通常伴随着头痛症状的缓解。该过程反复发生,故SVS患者的颅内压呈现“降低-升高”的周期性变化。
颅压周期性变化往往会造成视神经受损:(1)在结构上,视神经鞘是硬脑膜的延续,其内的脑脊液与颅内脑脊液自由相通。因此当颅压升高时,视神经鞘内部压力随之升高,导致视乳头表层及筛板前的神经纤维层发生轴浆流淤滞,神经纤维肿胀。肿胀的组织压迫周边血管,使该区域血管渗漏、细胞外液累积,最终引起视乳头水肿[7]。同时在高压的状态下,视乳头区域血管灌注压力降低,轴突功能异常,进一步减缓轴浆流动,加重视乳头水肿[8]。(2)在生理上,脑脊液自身具有输送营养、清除代谢物质的作用,而SVS患者颅压异常通常与脑脊液循环障碍有关,这种障碍可能会导致视神经缺乏营养物质,同时积累有毒物质,从而造成视神经的损伤[9]。
但视神经的受损并未随着颅压变化呈现出周期性改变。当视神经损伤后轴突之间信号传递功能受损,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即使压力被解除,已经发生的细胞损伤和轴突变形也无法完全恢复。反之随着周期性的颅压升高,会进一步加重视神经纤维的受损。既往基础研究也证实了颅内压升高可导致视神经轴突丢失和紊乱,对视神经造成损害[10]。由此可见,高颅压是影响SVS患者视功能的主要原因,但临床上相关报道较少。徐金山等[11]研究报道,31例SVS患者,间断性颅高压是SVS的主要症状,其中仅有12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视功能受损,在解除颅内高压状态后,11例患者视功能较前好转。
本例患者6岁时因蛛网膜囊肿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24岁时出现反复发作头痛,伴有颅压升高,影像学检查提示侧脑室裂隙样改变。患者诱因明确,结合其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裂隙脑室综合征。前期患者曾出现双眼外转受限、眼球震颤及双手共济失调等症状,主要考虑与颅压异常相关。展神经在蛛网膜下隙中具有较长的游离路径,故易受牵拉、压迫,致外展神经功能受损、双侧外展不到位,重者可出现视物重影。患者就诊时双眼视力低下,与颅压控制不佳、病程迁延日久相关,长时间的高颅内压致使视功能和视神经损害程度较为严重,视力及视野较差,因此及时解除高压对预后极为重要。
临床中,根据影像学检查诊断SVS并不难。但通常更关注于神经系统症状,视功能的异常易被忽视,以眼科首诊的患者更为少数。眼睛对缺血缺氧极为敏感,当颅压异常时,视觉功能障碍可能早于全身性症状的出现。这提示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行脑室分流患者的视功能情况,定期进行眼科检查。若患者分流手术后并发颅高压,应及时解除高压状态,减少对视功能的损害;当其进入视神经萎缩期后,建议以物理治疗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