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卢军, 李晓芹, 李佳, 尹兆青, 万静, 李娜. 云南省不同海拔地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的初步结果.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4, 40(12): 936-940.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40802-00296 复制
版权信息: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期刊社《中华眼底病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改编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发生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婴儿以及那些过早暴露于高氧环境中婴儿的视网膜血管异常增生性疾病[1-2]。作为导致儿童可避免失明的首要原因,ROP的早期筛查和规律随访对于预防其引起的视力损害至关重要[3]。尽管RO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已有研究表明,低出生体重、低出生胎龄和吸氧是其主要的危险因素[4]。此外,不同地理区域的海拔高度也被认为是影响ROP发病率的一个重要因素[5-6]。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部,以其独特的地形特征而著称,地势呈现西北高而东南低的趋势,这导致省内地形高度变化显著,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下简称为“德宏州”)的平均海拔低于920 m,而昆明地区的平均海拔约为1 920 m。随着海拔0~2 000 m的变化,大气中的氧气含量也相应地从299.3 g/m3减少至234.8 g/m3。然而,关于不同海拔高度下氧分压的变化是否会影响ROP的发病率,目前尚不清楚。鉴于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观察昆明地区与德宏州ROP的检出率,探讨海拔高度差异对ROP发病率可能产生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本研究经昆明市妇幼保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昆妇幼伦审(2024)2号]。所有接受筛查的早产儿监护人均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2010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于昆明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德宏州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接受ROP筛查的早产儿1 352(昆明妇幼组)、579(德宏州妇幼组)例纳入本研究。早产儿治疗用氧依据《早产儿管理指南》[4]、《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7]、《欧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管理共识指南2016版》[8]。ROP筛查参照《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2014年)》[9]进行。根据ROP分期及严重程度制定随访时间及治疗方案。1期、2期病变每2周复查1次,直至病变完全退行;3期病变,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急进型ROP(A-ROP)行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
筛查前双眼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间隔10 min,连续4次。瞳孔散大后婴幼儿开睑器开睑,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表面麻醉,采用广域数码视网膜成像系统联合双目间接检眼镜、巩膜压迫器进行眼底检查,分别拍摄以黄斑为中心和以视盘为中心的2个视野眼底像;其后从颞侧开始顺时针检查周边部视网膜,极周边部或有可疑病变时借助巩膜压迫器详细检查。按照国际ROP分类法规定[10]记录检查结果。所有受检早产儿ROP筛查均由同一医疗团队于新生儿监护病房中完成。
采用SPSS Statistics 2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昆明妇幼组、德宏州妇幼组早产儿性别构成比、生产方式、出生体重、居住地海拔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孕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昆明妇幼组1 352例早产儿中,检出ROP 72例144只眼(5.32%,72/1 352);德宏州妇幼组579例早产儿中,检出ROP 55例110只眼(9.5%,55/579)。均为双眼发病。两组早产儿ROP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9,P<0.01);性别构成比、生产方式、出生体重、出生孕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昆明妇幼组、德宏州妇幼组ROP 1~3期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ROP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所有3期病变患眼均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德宏州妇幼组3期患眼转至昆明市妇幼保健院);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的A-ROP患眼,治疗后定期复查,病情稳定,无复发。
3 讨论
ROP是一种发生于低出生胎龄、低出生体重新生儿期的一个重要眼病[11]。低出生体重、低出生孕周、吸氧是ROP的主要危险因素[10-11]。不同地区ROP发病率存在较大差异,有学者认为地区的海拔高低及其相关环境因素对ROP发病率有一定影响[10, 12-14]。但目前尚无研究直接对比高低海拔地区早产儿ROP发病率,以探讨海拔环境对ROP发生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收集2010年7月至2019年6月云南省内不同海拔地区早产儿眼底筛查数据,发现不同海拔地区ROP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海拔高低差异对ROP发病率有显著影响。
金顺祥等[14]发现,云南省作为高海拔地区,其ROP发病率及影响因素与低海拔或平原地区比较无明显差异。但值得注意的是,云南省内不同地域也存在高低海拔差异。本研究结果显示,处于高海拔地区的昆明妇幼组ROP发病率为5.32%(72/1 352),不仅低于低海拔地区的德宏州妇幼组(9.5%,55/579),也远低于深圳、西安等低海拔地区的发病率(13.10%~16.67%)[14-19]。此外,我们还发现,昆明妇幼组需要治疗的ROP 3期检出率明显低于德宏州妇幼组。虽然昆明妇幼组ROP 1期发病率高于德宏州妇幼组,但这些患儿在随访中病变均自行退行,与朱雪梅等[5]、马学仁等[6]研究结果相符。朱雪梅等[5]发现,西藏作为高海拔地区,孕妇妊娠高血压发病率有所增加,导致胎儿宫内生长发育受限更加普遍,进而早产儿在出生时往往面临较低的孕周、出生体重以及较长的出生后吸氧时间等风险。但另有学者发现,西藏地区严重ROP发病率并没有因此而较其他地区上升[20-21]。朱雪梅等[5]通过筛查17例西藏地区早产儿,发现虽然ROP发病率为52.9%,但实际达到阈值诊断标准的发病率仅为5.9%;随访中所有未接受治疗的患儿病变均自行退化,无进展至晚期ROP者。
对于整体ROP及2、3期发病率的地域差异,我们认为其原因可能与昆明市处于高海拔地区有关。昆明地区平均海拔高度为1 920 m,大气中氧含量由299.3 g/m³下降至234.8 g/m³。高海拔地区肺部吸收氧气的机能增强,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数可能增多,增强携氧能力,从而自动调节促红细胞生成素,母体-胎盘-胎儿微系统得以完善,其胎儿适应低氧的胎盘机制[22],从而使得ROP发病率降低。既往文献报道,高海拔地区人群生理特征之一是抗氧化酶活性增高,早产儿吸氧过程中该特征可以帮助减缓氧化应激造成的损伤[5, 21, 23-24]。另外,由于高海拔地区早产儿对缺氧有更高的耐受力,可能会降低缺氧诱导因子水平及下游促VEGF、红细胞生成素的增加,从而减缓或抑制视网膜向增生性病变发展的过程[5]。因此,这些高海拔环境因素影响的生理机能可能对降低ROP发生率或严重程度产生积极作用[21, 23-26]。
本研究通过对云南省不同海拔地区过去十年的早产儿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数据,指出海拔高度是影响ROP发病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由于缺乏早产儿母亲的具体信息,目前尚无直接证据表明孕妇长期居住在高海拔或低海拔地区会导致其血液中的氧气浓度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新生儿肺部吸收氧气的能力。因此,对于海拔高度如何具体影响ROP发病率背后的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索。未来的研究应该通过比较不同海拔地区孕产妇的血氧水平及相应区域内的早产儿ROP发生率来提供更加直接的支持证据。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仅基于云南省内不同海拔地区的早产儿数据开展,这使得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提高结论的普遍性和可靠性,建议今后扩大样本规模并实施跨中心的合作研究。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发生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婴儿以及那些过早暴露于高氧环境中婴儿的视网膜血管异常增生性疾病[1-2]。作为导致儿童可避免失明的首要原因,ROP的早期筛查和规律随访对于预防其引起的视力损害至关重要[3]。尽管RO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已有研究表明,低出生体重、低出生胎龄和吸氧是其主要的危险因素[4]。此外,不同地理区域的海拔高度也被认为是影响ROP发病率的一个重要因素[5-6]。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部,以其独特的地形特征而著称,地势呈现西北高而东南低的趋势,这导致省内地形高度变化显著,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下简称为“德宏州”)的平均海拔低于920 m,而昆明地区的平均海拔约为1 920 m。随着海拔0~2 000 m的变化,大气中的氧气含量也相应地从299.3 g/m3减少至234.8 g/m3。然而,关于不同海拔高度下氧分压的变化是否会影响ROP的发病率,目前尚不清楚。鉴于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观察昆明地区与德宏州ROP的检出率,探讨海拔高度差异对ROP发病率可能产生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本研究经昆明市妇幼保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昆妇幼伦审(2024)2号]。所有接受筛查的早产儿监护人均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2010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于昆明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德宏州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接受ROP筛查的早产儿1 352(昆明妇幼组)、579(德宏州妇幼组)例纳入本研究。早产儿治疗用氧依据《早产儿管理指南》[4]、《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7]、《欧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管理共识指南2016版》[8]。ROP筛查参照《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2014年)》[9]进行。根据ROP分期及严重程度制定随访时间及治疗方案。1期、2期病变每2周复查1次,直至病变完全退行;3期病变,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急进型ROP(A-ROP)行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
筛查前双眼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间隔10 min,连续4次。瞳孔散大后婴幼儿开睑器开睑,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表面麻醉,采用广域数码视网膜成像系统联合双目间接检眼镜、巩膜压迫器进行眼底检查,分别拍摄以黄斑为中心和以视盘为中心的2个视野眼底像;其后从颞侧开始顺时针检查周边部视网膜,极周边部或有可疑病变时借助巩膜压迫器详细检查。按照国际ROP分类法规定[10]记录检查结果。所有受检早产儿ROP筛查均由同一医疗团队于新生儿监护病房中完成。
采用SPSS Statistics 2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昆明妇幼组、德宏州妇幼组早产儿性别构成比、生产方式、出生体重、居住地海拔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孕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昆明妇幼组1 352例早产儿中,检出ROP 72例144只眼(5.32%,72/1 352);德宏州妇幼组579例早产儿中,检出ROP 55例110只眼(9.5%,55/579)。均为双眼发病。两组早产儿ROP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9,P<0.01);性别构成比、生产方式、出生体重、出生孕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昆明妇幼组、德宏州妇幼组ROP 1~3期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ROP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所有3期病变患眼均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德宏州妇幼组3期患眼转至昆明市妇幼保健院);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的A-ROP患眼,治疗后定期复查,病情稳定,无复发。
3 讨论
ROP是一种发生于低出生胎龄、低出生体重新生儿期的一个重要眼病[11]。低出生体重、低出生孕周、吸氧是ROP的主要危险因素[10-11]。不同地区ROP发病率存在较大差异,有学者认为地区的海拔高低及其相关环境因素对ROP发病率有一定影响[10, 12-14]。但目前尚无研究直接对比高低海拔地区早产儿ROP发病率,以探讨海拔环境对ROP发生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收集2010年7月至2019年6月云南省内不同海拔地区早产儿眼底筛查数据,发现不同海拔地区ROP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海拔高低差异对ROP发病率有显著影响。
金顺祥等[14]发现,云南省作为高海拔地区,其ROP发病率及影响因素与低海拔或平原地区比较无明显差异。但值得注意的是,云南省内不同地域也存在高低海拔差异。本研究结果显示,处于高海拔地区的昆明妇幼组ROP发病率为5.32%(72/1 352),不仅低于低海拔地区的德宏州妇幼组(9.5%,55/579),也远低于深圳、西安等低海拔地区的发病率(13.10%~16.67%)[14-19]。此外,我们还发现,昆明妇幼组需要治疗的ROP 3期检出率明显低于德宏州妇幼组。虽然昆明妇幼组ROP 1期发病率高于德宏州妇幼组,但这些患儿在随访中病变均自行退行,与朱雪梅等[5]、马学仁等[6]研究结果相符。朱雪梅等[5]发现,西藏作为高海拔地区,孕妇妊娠高血压发病率有所增加,导致胎儿宫内生长发育受限更加普遍,进而早产儿在出生时往往面临较低的孕周、出生体重以及较长的出生后吸氧时间等风险。但另有学者发现,西藏地区严重ROP发病率并没有因此而较其他地区上升[20-21]。朱雪梅等[5]通过筛查17例西藏地区早产儿,发现虽然ROP发病率为52.9%,但实际达到阈值诊断标准的发病率仅为5.9%;随访中所有未接受治疗的患儿病变均自行退化,无进展至晚期ROP者。
对于整体ROP及2、3期发病率的地域差异,我们认为其原因可能与昆明市处于高海拔地区有关。昆明地区平均海拔高度为1 920 m,大气中氧含量由299.3 g/m³下降至234.8 g/m³。高海拔地区肺部吸收氧气的机能增强,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数可能增多,增强携氧能力,从而自动调节促红细胞生成素,母体-胎盘-胎儿微系统得以完善,其胎儿适应低氧的胎盘机制[22],从而使得ROP发病率降低。既往文献报道,高海拔地区人群生理特征之一是抗氧化酶活性增高,早产儿吸氧过程中该特征可以帮助减缓氧化应激造成的损伤[5, 21, 23-24]。另外,由于高海拔地区早产儿对缺氧有更高的耐受力,可能会降低缺氧诱导因子水平及下游促VEGF、红细胞生成素的增加,从而减缓或抑制视网膜向增生性病变发展的过程[5]。因此,这些高海拔环境因素影响的生理机能可能对降低ROP发生率或严重程度产生积极作用[21, 23-26]。
本研究通过对云南省不同海拔地区过去十年的早产儿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数据,指出海拔高度是影响ROP发病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由于缺乏早产儿母亲的具体信息,目前尚无直接证据表明孕妇长期居住在高海拔或低海拔地区会导致其血液中的氧气浓度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新生儿肺部吸收氧气的能力。因此,对于海拔高度如何具体影响ROP发病率背后的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索。未来的研究应该通过比较不同海拔地区孕产妇的血氧水平及相应区域内的早产儿ROP发生率来提供更加直接的支持证据。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仅基于云南省内不同海拔地区的早产儿数据开展,这使得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提高结论的普遍性和可靠性,建议今后扩大样本规模并实施跨中心的合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