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期刊社《中华眼底病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改编
先天性视盘小凹(ODP)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视盘发育异常,发病率约为2/10 000,无性别和种族差异,可无自觉症状[1]。约25%~75%的ODP患者可并发黄斑病变(ODP-M),表现为黄斑区神经上皮层水肿、劈裂、脱离,伴有不同程度视力下降、视物变形,其预后
较差,多数患者视力低于0.1[2-4]。目前临床普遍认为,对ODP-M进行早期干预能够有效减少黄斑区积液对视力造成的持续性损害,进而达到更佳的视力恢复效果。治疗方案包括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内界膜剥除、气体填塞、封闭液体通道,以及黄斑加固手术、视盘边缘视网膜激光光凝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或PPV等,这些治疗方法均显示出了一定程度上的积极效果[5-9]。特别是黄斑加固手术,在长期随访过程中展现了良好的解剖结构恢复与功能改善,但由于技术要求较高,限制了其广泛应用[6-7]。而其他手术方式多为病案报道,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支撑,因此至今为止尚无统一认可的标准疗法用于ODP-M的治疗。为此,本研究基于ODP-M病因学假说与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SS-OCT)特征,设计个性化改良手术方案治疗了一组ODP-M患者。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前瞻性干预性队列研究。本研究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号:KY-2021-0148-003);严格遵循《赫尔辛基宣言》原则,所有参与者均获知情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采用R软件的pwr包(版本1.3-0),根据预期效果量(0.4)、统计功效(0.8)和显著性水平(0.05)计算配对样本t检验所需的样本量。结果显示,至少需要13.73例样本,因此本研究纳入15例患者,以确保研究结果的统计学效能和可靠性。
2019年9月至2024年5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ODP-M患者15例15只眼纳入本研究。纳入标准:(1)OCT检查确诊ODP合并黄斑劈裂、黄斑水肿、黄斑区神经上皮脱离[10];(2)最佳矫正视力(BCVA)<0.5; (3)接受PPV治疗;(4)手术后随访时间>3个月。排除标准:(1)有眼部肿瘤或外伤史,青光眼、葡萄膜炎或其他玻璃体视网膜疾病;(2)高度近视视网膜劈裂或先天性视网膜劈裂;(3)其他原因引起的黄斑水肿、视网膜脱离及神经上皮脱离;(4)患者依从性差。
患眼均行BCVA、验光、眼压、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B型超声、眼底彩色照相、OCT、SS-OCT检查。采用标准E字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德国Herdelberg公司Spectralis OCT仪行黄斑区OCT检查。采用视微影像(河南)科技有限公司VG200D行黄斑区SS-OCT检查。观察ODP组织结构及黄斑区劈裂、水肿和脱离情况。采用设备自带共聚焦高亮度眼底扫描镜(cSSO)和横断面OCT(en-face)、超级深度模式定位ODP(图1),评估其形态。同时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CRT)。所有测量均由同一台设备和同一名操作员进行,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1A示cSSO像,辅助定位ODP;1B示en-face OCT像,ODP三维结构 ODP:视盘小凹;ODP-M:ODP合并黄斑病变;cSSO:共聚焦高亮度眼底扫描镜;en-face OCT:横断面光相干断层扫描
根据ODP形态特征以及黄斑区劈裂、水肿和脱离情况,结合手术中玻璃体后皮质与黄斑区内界膜牵拉程度,选择手术方式。Ⅰ类:PPV联合保留黄斑区的内界膜剥除、ODP内界膜填塞和玻璃体腔气体填充。其手术适应证:黄斑区内界膜完整、视网膜下及层间积液导致黄斑区视网膜菲薄、ODP定位明确且形态适合内界膜填塞。Ⅱ类:PPV联合不保留黄斑区的内界膜剥除或未行ODP内界膜填塞,玻璃体腔气体填充。其手术适应证:黄斑区内层视网膜较厚,玻璃体后皮质与内界膜贴附紧密;ODP宽大且定位不明确,内界膜填塞可能会移位。15只眼中,行Ⅰ类、Ⅱ类手术分别为10、5只眼。
患眼均行经睫状体平坦部标准三通道23G PPV治疗。切除中轴部混浊玻璃体,曲安奈德辅助清除玻璃体后皮质膜,吲哚青绿辅助染色,剥除ODP旁至黄斑旁范围内内界膜(图2A,2B)。内界膜剥离范围依据黄斑区内界膜与玻璃体关系、视网膜情况和ODP位置决定,并根据手术前SS-OCT检查结果和手术中观察情况进行调整。将内界膜填塞于ODP表面(图2C),顶压巩膜清除周边玻璃体,检查周边视网膜。与I类手术比较,II类手术剥除黄斑区内界膜且未行ODP填塞,或ODP形态不适宜内界膜填塞。气液交换时可见视网膜平复。手术后常规抗生素眼液点眼,连续2周。

2A示吲哚青绿辅助染色内界膜;2B示剥除ODP旁至黄斑旁范围内内界膜;2C示内界膜填塞至ODP内 ODP:视盘小凹;ODP-M:ODP合并黄斑病变
手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随访期间采用手术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观察BCVA变化以及CRT降低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以末次随访为疗效判定时间点。以视力提高大于2行及以上为视力提高,下降大于2行及以上为视力降低,视力变化介于2行之间为视力稳定。CRT降低率=(手术前CRT-手术后CRT)/手术前CRT×100% 。
采用R软件(版本4.2.1)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连续变量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手术前后BCVA、CRT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5例15只眼中,男性4例4只眼,女性11例11只眼;年龄8~57(28.87 ± 16.5)岁。既往行激光光凝治疗3只眼(20.0%,3/15)。其中,视盘周围积液较少,同时给予视盘旁激光光凝1只眼;外院诊断黄斑水肿给予黄斑区微脉冲激光光凝1只眼;视网膜周边存在变性区及疑似裂孔,给予变性区激光光凝封闭1只眼。患眼logMAR BCVA为0.400~1.850(0.94±0.51);CRT为391~1 624(697.80±301.80)μm(表1)。

cSSO检查,ODP位于视盘颞上、颞侧、颞下及下方(图3A)。SS-OCT检查,ODP形态各异,其中较宽且浅者表现为三角形(图3B);较深者表现为“梨形”(图3C);窄且深者则呈一条沿视神经走形的裂隙状光学空腔(图3D)。合并脉络膜缺损(图3E)3只眼(20.0%,3/15)。B型超声检查,ODP表现为视神经前的小凹陷(图3F)。

3A示cSSO像,OPD位于视盘颞侧和下方,黄斑区见液性暗区;3B示SS-OCT像,宽而浅的ODP呈三角形;3C示SS-OCT像,较深的ODP似“梨形”;3D示SS-OCT像,窄而深的ODP呈裂隙状光学空腔;3E示彩色眼底像,视盘下方巨大圆形透见巩膜的白色空洞;3F示B型超声像,ODP表现为视神经前的凹陷 ODP:视盘小凹;ODP-M:ODP合并黄斑病变;SS-OCT: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cSSO:共聚焦高亮度眼底扫描镜
所有患眼视盘上方均存在玻璃体液化腔,玻璃体后皮质与视盘紧密附着(图4)。

4A示玻璃体纤维牵拉ODP;4B示玻璃体牵拉撕裂裂隙状光学空腔边缘,玻璃体进入视网膜下 ODP:视盘小凹;ODP-M:视盘小凹合并黄斑病变;SS-OCT: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
末次随访时,患眼logMAR BCVA为0.000~1.850(0.53±0.49),logMAR BCVA获益0.004~2.900(1.10±0.99)。其中,视力提高(图5)12只眼,稳定3只眼。CRT为180~719(392.53±167.55) μm,降低43.0%~89%(37.6±30.4)%(表1)。与手术前比较,患眼logMAR BCVA、CRT均获得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3.25,P=0.006、0.006)。

5A示手术前,黄斑区视网膜下液;5B示手术后18周,视网膜各层结构清晰分明,厚度均匀,黄斑区未见液体积聚或结构异常 ODP-M:视盘小凹合并黄斑病变;SS-OCT: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logMAR BCVA:最小分辨角对数最佳矫正视力
手术后,出现一过性高眼压2只眼(13.3%,2/15);于手术后1周内出现1只眼(6.7%,1/15);于手术后1个月内出现1只眼,眼压28~31 mm Hg(1 mm Hg=0.133 kPa)。均未给予特殊处理,持续3~7 d后眼压恢复正常水平。
手术后,行非预期二次手术2只眼(13.3%,2/15),包括Ⅰ类、Ⅱ类手术各1只眼。行Ⅰ类手术的1只眼,手术前黄斑及下方视网膜局限性陈旧性浅脱离(图6A),手术中发现该患者玻璃体粘稠,与黄斑区贴附紧密,尽管手术中保留了黄斑区内界膜,但在进行PPV并诱导玻璃体后脱离的过程中,仍产生了较强的牵引力,手术中探查未见明确裂孔;手术后1个月,因视网膜下液(SRF)增多,给予非预期二次手术,气液交换后,从ODP处吸出大量SRF(图6B),再次填塞ODP,玻璃体腔硅油填充;手术后3个月时,ODP处裂隙状光学空腔封闭,黄斑区仅剩少量SRF(图6C)。行Ⅱ类手术的1只眼,手术前黄斑外板层裂孔,中心凹菲薄(图7A);手术后3 d黄斑全层裂孔形成(图7B);给予非预期二次手术,内界膜填塞黄斑裂孔,手术后视网膜复位(图7C)。

6A示SS-OCT像,手术前黄斑及下方视网膜陈旧性局限性浅脱离;6B示非预期二次手术中视频截图,ODP处吸出SRF;6C示非预期二次手术后3个月SS-OCT像,ODP处光学空腔封闭,仅剩余黄斑区少量积液 ODP:视盘小凹;ODP-M:ODP合并黄斑病变;SS-OCT: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logMAR BCVA:最小分辨角对数最佳矫正视力

7A示手术前,手术前黄斑区外板层裂孔,中心凹菲薄;7B示手术后3 d,全层黄斑裂孔;7C示非预期二次手术后3 d,黄斑裂孔封闭 ODP-M:视盘小凹合并黄斑病变;SS-OCT: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logMAR BCVA:最小分辨角对数最佳矫正视力
3 讨论
先天性ODP-M形成机制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是ODP的解剖结构使得视网膜神经上皮与玻璃体腔、蛛网膜下腔异常沟通[11]。SRF来源主要是视网膜血管渗漏、玻璃体液以及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3]。我们基于本组患眼SS-OCT影像特征以及手术经验初步提出ODP-M的形成机制:(1)ODP存在异常连通蛛网膜下腔与黄斑下积液区,形成液体流通隧道。Ohno-Matsui等[12]利用SS-OCT评估了16例ODP与蛛网膜下腔的空间关系,认为ODP和蛛网膜下腔可能存在液体沟通。(2)玻璃体对于ODP壁的牵拉可能增加隧道的内径,从而促进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向视网膜下流通。(3)较强的玻璃体牵拉甚至可能撕裂隧道边缘,玻璃体液可以通过这个撕裂口进入视网膜内层以及视网膜下。关于玻璃体液参与形成SRF的观点也能得到其他研究结果的支持。Brown等[13]在一项犬类研究中,观察到注入玻璃体腔的墨汁可以进入视网膜下间隙。此外,另有学者也发现PPV后硅油和气体能够迁移至视网膜下[14]。
目前关于ODP-M的治疗仍处于探索阶段,PPV是现阶段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方案,这主要是因为玻璃体牵拉对于ODP-M的形成起一定作用[15-17]。与既往研究一致,我们通过SS-OCT也观察到玻璃体对ODP边缘的牵拉,且在1例患者中甚至可见玻璃体牵拉导致的裂隙状空腔边缘撕裂,PPV不仅可以解除玻璃体对黄斑区域的牵拉,促进SRF吸收,还可以解除对ODP边缘的牵拉,减少视网膜层间玻璃体液通过断裂口的渗入。本组所有患眼均接受PPV治疗,手术后患眼BCVA、CRT得到显著地改善。
PPV联合内界膜剥除是治疗ODP-M的常用手段。Shukla等[2]采用PPV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7例ODP-M,内界膜剥除范围为上下血管弓内,黄斑颞侧至视盘颞侧,手术后1个月4例患者出现黄斑裂孔。本组10只眼内界膜剥除范围为视盘周围、视盘至黄斑之间,保留了黄斑区内界膜,其目的是残留的内界膜可以保护黄斑区因层间水肿、劈裂而薄弱的神经上皮,减少医源性黄斑裂孔的产生。本组1只眼手术中剥除内界膜的过程扰动了黄斑区内界膜,手术后形成医源性黄斑裂孔,行非预期二次黄斑裂孔的内界膜填塞,手术后视网膜复位良好。此外,本组所有患眼还剥除了视盘周围内界膜,其原因是SS-OCT观察到玻璃体对ODP的牵拉可能促进ODP-M的形成。李霞和彭晓燕[18]、Doyle等[19]、Michalewski等[20]也均发现ODP壁表面存在一层强反射组织,称之为“珍珠样”内界膜,认为其对ODP存在牵拉。此外,10只眼还接受了内界膜填塞ODP治疗。这一手术方案的改良基于ODP-M患者SRF形成的理论基础,即ODP的存在可能形成潜在的隧道,从而异常连通黄斑劈裂腔或浆液性脱离区与玻璃体腔[11, 18, 21],而内界膜填塞有利于关闭这一隧道。综合考虑,我们设计了基于病因学假说的理想手术方案,即PPV联合保留黄斑区内界膜剥除、ODP内界膜填塞及玻璃体腔气体填充(Ⅰ类手术,10只眼)。然而,临床上ODP患者病情复杂,并非所有患者均适用于这种理想状态。对于黄斑区内界膜完整、SS-OCT明确显示SRF导致黄斑区视网膜菲薄、ODP定位明确且形状适合内界膜填塞的患眼给予Ⅰ类手术,以尽量减少对黄斑区视网膜结构的干扰,并通过内界膜填塞封闭潜在隧道。若手术前SS-OCT及手术中观察到内界膜存在病变或内界膜不完整,剥除内界膜可以显著缓解牵拉,防止黄斑前膜生成,减少手术后并发症,改善视网膜结构和功能,则选择Ⅱ类手术方式。此外,对于ODP宽大且定位不明确,内界膜填塞可能会漂移的患眼,也选择Ⅱ类手术方式。无论是Ⅰ类还是Ⅱ类手术方式,所有手术决策均从患者具体情况出发,旨在为其提供最佳的治疗效果。手术后管理和随访均至关重要。通过长时间随访,能够更全面地评估不同手术方式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从而不断优化治疗策略,为更多ODP-M患者提供个性化且有效的治疗方案。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1)样本量小,由于ODP-M较为罕见,仅纳入15只眼。小样本量限制了统计分析能力,并可能影响结果的代表性和推广性。(2)单中心研究,本研究在单一医疗中心进行,可能存在选择偏倚。不同中心患者管理和手术技术可能有所不同,限制了结果的普遍适用性。(3)随访时间短,手术后随访时间相对较短,需要更长时间的随访来验证手术的持久效果和可能的晚期并发症。
先天性视盘小凹(ODP)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视盘发育异常,发病率约为2/10 000,无性别和种族差异,可无自觉症状[1]。约25%~75%的ODP患者可并发黄斑病变(ODP-M),表现为黄斑区神经上皮层水肿、劈裂、脱离,伴有不同程度视力下降、视物变形,其预后
较差,多数患者视力低于0.1[2-4]。目前临床普遍认为,对ODP-M进行早期干预能够有效减少黄斑区积液对视力造成的持续性损害,进而达到更佳的视力恢复效果。治疗方案包括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内界膜剥除、气体填塞、封闭液体通道,以及黄斑加固手术、视盘边缘视网膜激光光凝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或PPV等,这些治疗方法均显示出了一定程度上的积极效果[5-9]。特别是黄斑加固手术,在长期随访过程中展现了良好的解剖结构恢复与功能改善,但由于技术要求较高,限制了其广泛应用[6-7]。而其他手术方式多为病案报道,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支撑,因此至今为止尚无统一认可的标准疗法用于ODP-M的治疗。为此,本研究基于ODP-M病因学假说与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SS-OCT)特征,设计个性化改良手术方案治疗了一组ODP-M患者。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前瞻性干预性队列研究。本研究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号:KY-2021-0148-003);严格遵循《赫尔辛基宣言》原则,所有参与者均获知情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采用R软件的pwr包(版本1.3-0),根据预期效果量(0.4)、统计功效(0.8)和显著性水平(0.05)计算配对样本t检验所需的样本量。结果显示,至少需要13.73例样本,因此本研究纳入15例患者,以确保研究结果的统计学效能和可靠性。
2019年9月至2024年5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ODP-M患者15例15只眼纳入本研究。纳入标准:(1)OCT检查确诊ODP合并黄斑劈裂、黄斑水肿、黄斑区神经上皮脱离[10];(2)最佳矫正视力(BCVA)<0.5; (3)接受PPV治疗;(4)手术后随访时间>3个月。排除标准:(1)有眼部肿瘤或外伤史,青光眼、葡萄膜炎或其他玻璃体视网膜疾病;(2)高度近视视网膜劈裂或先天性视网膜劈裂;(3)其他原因引起的黄斑水肿、视网膜脱离及神经上皮脱离;(4)患者依从性差。
患眼均行BCVA、验光、眼压、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B型超声、眼底彩色照相、OCT、SS-OCT检查。采用标准E字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德国Herdelberg公司Spectralis OCT仪行黄斑区OCT检查。采用视微影像(河南)科技有限公司VG200D行黄斑区SS-OCT检查。观察ODP组织结构及黄斑区劈裂、水肿和脱离情况。采用设备自带共聚焦高亮度眼底扫描镜(cSSO)和横断面OCT(en-face)、超级深度模式定位ODP(图1),评估其形态。同时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CRT)。所有测量均由同一台设备和同一名操作员进行,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1A示cSSO像,辅助定位ODP;1B示en-face OCT像,ODP三维结构 ODP:视盘小凹;ODP-M:ODP合并黄斑病变;cSSO:共聚焦高亮度眼底扫描镜;en-face OCT:横断面光相干断层扫描
根据ODP形态特征以及黄斑区劈裂、水肿和脱离情况,结合手术中玻璃体后皮质与黄斑区内界膜牵拉程度,选择手术方式。Ⅰ类:PPV联合保留黄斑区的内界膜剥除、ODP内界膜填塞和玻璃体腔气体填充。其手术适应证:黄斑区内界膜完整、视网膜下及层间积液导致黄斑区视网膜菲薄、ODP定位明确且形态适合内界膜填塞。Ⅱ类:PPV联合不保留黄斑区的内界膜剥除或未行ODP内界膜填塞,玻璃体腔气体填充。其手术适应证:黄斑区内层视网膜较厚,玻璃体后皮质与内界膜贴附紧密;ODP宽大且定位不明确,内界膜填塞可能会移位。15只眼中,行Ⅰ类、Ⅱ类手术分别为10、5只眼。
患眼均行经睫状体平坦部标准三通道23G PPV治疗。切除中轴部混浊玻璃体,曲安奈德辅助清除玻璃体后皮质膜,吲哚青绿辅助染色,剥除ODP旁至黄斑旁范围内内界膜(图2A,2B)。内界膜剥离范围依据黄斑区内界膜与玻璃体关系、视网膜情况和ODP位置决定,并根据手术前SS-OCT检查结果和手术中观察情况进行调整。将内界膜填塞于ODP表面(图2C),顶压巩膜清除周边玻璃体,检查周边视网膜。与I类手术比较,II类手术剥除黄斑区内界膜且未行ODP填塞,或ODP形态不适宜内界膜填塞。气液交换时可见视网膜平复。手术后常规抗生素眼液点眼,连续2周。

2A示吲哚青绿辅助染色内界膜;2B示剥除ODP旁至黄斑旁范围内内界膜;2C示内界膜填塞至ODP内 ODP:视盘小凹;ODP-M:ODP合并黄斑病变
手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随访期间采用手术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观察BCVA变化以及CRT降低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以末次随访为疗效判定时间点。以视力提高大于2行及以上为视力提高,下降大于2行及以上为视力降低,视力变化介于2行之间为视力稳定。CRT降低率=(手术前CRT-手术后CRT)/手术前CRT×100% 。
采用R软件(版本4.2.1)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连续变量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手术前后BCVA、CRT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5例15只眼中,男性4例4只眼,女性11例11只眼;年龄8~57(28.87 ± 16.5)岁。既往行激光光凝治疗3只眼(20.0%,3/15)。其中,视盘周围积液较少,同时给予视盘旁激光光凝1只眼;外院诊断黄斑水肿给予黄斑区微脉冲激光光凝1只眼;视网膜周边存在变性区及疑似裂孔,给予变性区激光光凝封闭1只眼。患眼logMAR BCVA为0.400~1.850(0.94±0.51);CRT为391~1 624(697.80±301.80)μm(表1)。

cSSO检查,ODP位于视盘颞上、颞侧、颞下及下方(图3A)。SS-OCT检查,ODP形态各异,其中较宽且浅者表现为三角形(图3B);较深者表现为“梨形”(图3C);窄且深者则呈一条沿视神经走形的裂隙状光学空腔(图3D)。合并脉络膜缺损(图3E)3只眼(20.0%,3/15)。B型超声检查,ODP表现为视神经前的小凹陷(图3F)。

3A示cSSO像,OPD位于视盘颞侧和下方,黄斑区见液性暗区;3B示SS-OCT像,宽而浅的ODP呈三角形;3C示SS-OCT像,较深的ODP似“梨形”;3D示SS-OCT像,窄而深的ODP呈裂隙状光学空腔;3E示彩色眼底像,视盘下方巨大圆形透见巩膜的白色空洞;3F示B型超声像,ODP表现为视神经前的凹陷 ODP:视盘小凹;ODP-M:ODP合并黄斑病变;SS-OCT: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cSSO:共聚焦高亮度眼底扫描镜
所有患眼视盘上方均存在玻璃体液化腔,玻璃体后皮质与视盘紧密附着(图4)。

4A示玻璃体纤维牵拉ODP;4B示玻璃体牵拉撕裂裂隙状光学空腔边缘,玻璃体进入视网膜下 ODP:视盘小凹;ODP-M:视盘小凹合并黄斑病变;SS-OCT: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
末次随访时,患眼logMAR BCVA为0.000~1.850(0.53±0.49),logMAR BCVA获益0.004~2.900(1.10±0.99)。其中,视力提高(图5)12只眼,稳定3只眼。CRT为180~719(392.53±167.55) μm,降低43.0%~89%(37.6±30.4)%(表1)。与手术前比较,患眼logMAR BCVA、CRT均获得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3.25,P=0.006、0.006)。

5A示手术前,黄斑区视网膜下液;5B示手术后18周,视网膜各层结构清晰分明,厚度均匀,黄斑区未见液体积聚或结构异常 ODP-M:视盘小凹合并黄斑病变;SS-OCT: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logMAR BCVA:最小分辨角对数最佳矫正视力
手术后,出现一过性高眼压2只眼(13.3%,2/15);于手术后1周内出现1只眼(6.7%,1/15);于手术后1个月内出现1只眼,眼压28~31 mm Hg(1 mm Hg=0.133 kPa)。均未给予特殊处理,持续3~7 d后眼压恢复正常水平。
手术后,行非预期二次手术2只眼(13.3%,2/15),包括Ⅰ类、Ⅱ类手术各1只眼。行Ⅰ类手术的1只眼,手术前黄斑及下方视网膜局限性陈旧性浅脱离(图6A),手术中发现该患者玻璃体粘稠,与黄斑区贴附紧密,尽管手术中保留了黄斑区内界膜,但在进行PPV并诱导玻璃体后脱离的过程中,仍产生了较强的牵引力,手术中探查未见明确裂孔;手术后1个月,因视网膜下液(SRF)增多,给予非预期二次手术,气液交换后,从ODP处吸出大量SRF(图6B),再次填塞ODP,玻璃体腔硅油填充;手术后3个月时,ODP处裂隙状光学空腔封闭,黄斑区仅剩少量SRF(图6C)。行Ⅱ类手术的1只眼,手术前黄斑外板层裂孔,中心凹菲薄(图7A);手术后3 d黄斑全层裂孔形成(图7B);给予非预期二次手术,内界膜填塞黄斑裂孔,手术后视网膜复位(图7C)。

6A示SS-OCT像,手术前黄斑及下方视网膜陈旧性局限性浅脱离;6B示非预期二次手术中视频截图,ODP处吸出SRF;6C示非预期二次手术后3个月SS-OCT像,ODP处光学空腔封闭,仅剩余黄斑区少量积液 ODP:视盘小凹;ODP-M:ODP合并黄斑病变;SS-OCT: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logMAR BCVA:最小分辨角对数最佳矫正视力

7A示手术前,手术前黄斑区外板层裂孔,中心凹菲薄;7B示手术后3 d,全层黄斑裂孔;7C示非预期二次手术后3 d,黄斑裂孔封闭 ODP-M:视盘小凹合并黄斑病变;SS-OCT: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logMAR BCVA:最小分辨角对数最佳矫正视力
3 讨论
先天性ODP-M形成机制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是ODP的解剖结构使得视网膜神经上皮与玻璃体腔、蛛网膜下腔异常沟通[11]。SRF来源主要是视网膜血管渗漏、玻璃体液以及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3]。我们基于本组患眼SS-OCT影像特征以及手术经验初步提出ODP-M的形成机制:(1)ODP存在异常连通蛛网膜下腔与黄斑下积液区,形成液体流通隧道。Ohno-Matsui等[12]利用SS-OCT评估了16例ODP与蛛网膜下腔的空间关系,认为ODP和蛛网膜下腔可能存在液体沟通。(2)玻璃体对于ODP壁的牵拉可能增加隧道的内径,从而促进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向视网膜下流通。(3)较强的玻璃体牵拉甚至可能撕裂隧道边缘,玻璃体液可以通过这个撕裂口进入视网膜内层以及视网膜下。关于玻璃体液参与形成SRF的观点也能得到其他研究结果的支持。Brown等[13]在一项犬类研究中,观察到注入玻璃体腔的墨汁可以进入视网膜下间隙。此外,另有学者也发现PPV后硅油和气体能够迁移至视网膜下[14]。
目前关于ODP-M的治疗仍处于探索阶段,PPV是现阶段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方案,这主要是因为玻璃体牵拉对于ODP-M的形成起一定作用[15-17]。与既往研究一致,我们通过SS-OCT也观察到玻璃体对ODP边缘的牵拉,且在1例患者中甚至可见玻璃体牵拉导致的裂隙状空腔边缘撕裂,PPV不仅可以解除玻璃体对黄斑区域的牵拉,促进SRF吸收,还可以解除对ODP边缘的牵拉,减少视网膜层间玻璃体液通过断裂口的渗入。本组所有患眼均接受PPV治疗,手术后患眼BCVA、CRT得到显著地改善。
PPV联合内界膜剥除是治疗ODP-M的常用手段。Shukla等[2]采用PPV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7例ODP-M,内界膜剥除范围为上下血管弓内,黄斑颞侧至视盘颞侧,手术后1个月4例患者出现黄斑裂孔。本组10只眼内界膜剥除范围为视盘周围、视盘至黄斑之间,保留了黄斑区内界膜,其目的是残留的内界膜可以保护黄斑区因层间水肿、劈裂而薄弱的神经上皮,减少医源性黄斑裂孔的产生。本组1只眼手术中剥除内界膜的过程扰动了黄斑区内界膜,手术后形成医源性黄斑裂孔,行非预期二次黄斑裂孔的内界膜填塞,手术后视网膜复位良好。此外,本组所有患眼还剥除了视盘周围内界膜,其原因是SS-OCT观察到玻璃体对ODP的牵拉可能促进ODP-M的形成。李霞和彭晓燕[18]、Doyle等[19]、Michalewski等[20]也均发现ODP壁表面存在一层强反射组织,称之为“珍珠样”内界膜,认为其对ODP存在牵拉。此外,10只眼还接受了内界膜填塞ODP治疗。这一手术方案的改良基于ODP-M患者SRF形成的理论基础,即ODP的存在可能形成潜在的隧道,从而异常连通黄斑劈裂腔或浆液性脱离区与玻璃体腔[11, 18, 21],而内界膜填塞有利于关闭这一隧道。综合考虑,我们设计了基于病因学假说的理想手术方案,即PPV联合保留黄斑区内界膜剥除、ODP内界膜填塞及玻璃体腔气体填充(Ⅰ类手术,10只眼)。然而,临床上ODP患者病情复杂,并非所有患者均适用于这种理想状态。对于黄斑区内界膜完整、SS-OCT明确显示SRF导致黄斑区视网膜菲薄、ODP定位明确且形状适合内界膜填塞的患眼给予Ⅰ类手术,以尽量减少对黄斑区视网膜结构的干扰,并通过内界膜填塞封闭潜在隧道。若手术前SS-OCT及手术中观察到内界膜存在病变或内界膜不完整,剥除内界膜可以显著缓解牵拉,防止黄斑前膜生成,减少手术后并发症,改善视网膜结构和功能,则选择Ⅱ类手术方式。此外,对于ODP宽大且定位不明确,内界膜填塞可能会漂移的患眼,也选择Ⅱ类手术方式。无论是Ⅰ类还是Ⅱ类手术方式,所有手术决策均从患者具体情况出发,旨在为其提供最佳的治疗效果。手术后管理和随访均至关重要。通过长时间随访,能够更全面地评估不同手术方式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从而不断优化治疗策略,为更多ODP-M患者提供个性化且有效的治疗方案。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1)样本量小,由于ODP-M较为罕见,仅纳入15只眼。小样本量限制了统计分析能力,并可能影响结果的代表性和推广性。(2)单中心研究,本研究在单一医疗中心进行,可能存在选择偏倚。不同中心患者管理和手术技术可能有所不同,限制了结果的普遍适用性。(3)随访时间短,手术后随访时间相对较短,需要更长时间的随访来验证手术的持久效果和可能的晚期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