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眼内填充是治疗视网膜脱离(RD)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由于填充物质的使用,患者手术后需执行特定体位,以促进视网膜复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目前,此类手术患者在执行体位管理的过程中存在依从性低、监测管理不足等问题。临床医护人员对改善体位管理质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仍未形成相应的规范与共识。各地执行的标准与医护经验度相关较大。医护对于患者体位执行情况的评价,多依靠患者自我报告或护士巡查记录,缺乏连续性与准确性,未来需进一步推动辅助工具研发与转化,借助人工智能对患者实施科学监测与管理,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方案并动态调整,保障治疗效果并提升患者满意度。
引用本文: 江绍荣, 谭丽萍. 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填充手术后体位管理研究进展.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4, 40(9): 738-743.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40425-00170 复制
视网膜脱离(RD)是指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与神经上皮层之间脱离的一种病理状态,是常见的致盲性眼病[1]。RD主要分为孔源性RD(RRD)、牵拉性RD以及渗出性RD三种类型,其中RRD最为常见[1]。不同类型RD的患病率不同,RRD的全球患病率约为1/10 000[2-4]。近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RD的常见危险因素[2]。近年来,随着我国近视、糖尿病患病人群的增加,RD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5-7]。RD一旦发生,需尽早实施视网膜复位手术。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眼内填充是主要手术方式之一,手术成功率可达90%以上[1]。PPV联合眼内填充治疗后,患者需要遵循特定的体位指导,以促进视网膜复位[2]。因此,加强手术后体位管理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现就RD患者行PPV联合眼内填充手术后体位管理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此类手术患者体位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1 体位管理的机制及意义
PPV联合眼内填充手术中,切割的玻璃体通常由不同性质的气体和硅油替代。硅油比水稍轻,可通过体位变化上浮至视网膜裂孔处起到内部顶压作用,气泡则具有很高的表面张力,为视网膜裂口与眼球内壁提供了有效的密封[2]。患者经PPV联合眼内填充手术后实施体位管理,其主要机制是通过调整头部姿势,使填充的气体或硅油上浮至视网膜裂孔部位,起到持续顶压、封闭视网膜裂孔的作用,同时这种外力还能阻止液体通过视网膜裂孔进入视网膜下流动,并维持视网膜附着,直到视网膜复位手术疤痕形成[2]。手术后执行规范的体位管理,直接关系手术效果,尤其对于大面积RD、严重眼外伤引起的外伤性RD以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的牵拉性RD等复杂视网膜病变患者而言,因其视网膜脱落面积大、裂孔数量多等,更需严格执行规范体位[8-9]。研究表明,规范执行手术后体位的患者,其视网膜复位率、视功能的恢复优于自由体位患者,同时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角膜病变等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10-15]。
2 体位管理现状
2.1 体位选择
PPV联合眼内填充手术后,遵循裂孔处于最高位置原则为患者安置体位,越早实施越好[2]。裂孔位于后极部者采用面朝下体位,位于鼻侧或颞侧者采用侧卧位,执行时间根据医嘱而定,通常≥16 h/d,持续20~60 d[16-18]。体位管理作为PPV联合眼内填充手术后的一项常规医嘱,在临床已施行多年,但因长时间维持固定体位,也给患者带来不适感,临床应重视全面评估,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及手术特点探索个性化体位管理方案,减轻长期固定体位带来的不适[17, 19-20]。
2.2 依从性管理
体位依从性管理,主要包括姿势正确和执行足够的时间,对于大多数PPV联合眼内填充手术的患者而言,手术后保持长时间的特定体位存在极大挑战[18, 21-22]。研究报道,患者体位执行依从性随时间而变化,时间越长依从性越差,手术后3 d平均体位依从率为88.3%,午夜最差,男性患者依从性低于女性患者[23-24]。为了提高患者依从性,护士通过制作文字卡片、图册、视频、亲自示范等方式指导患者采取相应体位,这些方法取得了一定效果。黄琬晶[25]通过制作体位标识卡挂于醒目处,以此持续提醒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督促患者保持特定体位。研究报道,采用品管圈、戴明循环等质量管理工具对PPV联合眼内填充手术患者的体位执行情况进行管理,提升了体位执行规范率、患者满意度及舒适度[26-27]。目前,国内外对于PPV联合眼内填充手术患者体位依从性的数据收集,多限于护士自制调查问卷,在巡视时记录患者是否执行相应体位,无法连续性监测患者体位执行情况,且医务人员在场时通常会影响患者的遵医嘱行为,不能真实反馈患者的体位执行情况[18, 28]。未来需要借助更多智能手段对此类患者实施管理,提高体位规范执行率,降低护士的工作负荷。
2.3 居家管理
2.3.1 体位选择
绝大多数PPV联合眼内填充手术患者,出院后会被要求继续执行住院期间体位,执行时间根据RD面积大小以及眼内填充物的种类、数量而决定[2]。PPV联合眼内填充硅油的患者要求执行相应体位至硅油取出,而使用气体作为填充物的患者则需维持至气体吸收,体位调整有赖于每次复诊时根据检查结果判断,患者不得自行更改体位方式[2, 29-31]。医患沟通不畅会出现体位执行过度或提前终止的可能,因此医务人员应做好动态评估与随访,为患者提供延续性医疗护理服务[32]。
2.3.2 依从性管理
PPV联合眼内填充手术患者离开医院环境后,体位执行情况不易于干预。与患者出院后体位执行依从性相关的主题分别是姿势不适、医患沟通、心理因素、职业特征和家庭因素[32]。据此,可以通过及时干预患者眼部及全身不适、加强医患沟通、早期评估干预患者心理不适、鼓励家庭参与等方式支持患者更好的执行体位。微信平台教育模式为出院患者实施延续护理,提高了患者的遵医行为及生活质量[33]。微信平台实施同伴教育,在起到对患者积极正面引导的同时,也使施教者的信念得到进一步强化[34]。将个案护理模式引入PPV联合眼内填充手术后患者管理,提升了患者的遵医行为、视功能以及自护能力[35]。这些都为居家管理患者体位提供了参考,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可穿戴设备已广泛用于患者慢病及患者健康行为管理,这也为将来视网膜手术后患者体位管理提供了方向[36]。
3 体位管理研究进展
3.1 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不同的学者探索将新的理论模式应用于视网膜手术患者中使其获益。将行为转变理论应用于RD治疗的患者,在无意图阶段、意图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维持阶段分别给予相应的干预并联合积极心理暗示,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缓解疼痛,提升患者满意度[37]。将希望理论应用于RD患者,通过给患者灌输希望、确立目标、加强路径思维、动力思维的方式影响患者认知及行为,促进其疾病康复[38]。虽然目前已有相关理论研究,但多限于舒适度与心理方面改善,对于提升准确性、有效性的理论探讨,需进一步丰富完善。
3.2 标准化管理方案探讨
目前,国内尚缺乏体位执行的标准化护理模式,护士多根据医嘱指导患者执行相应体位[21]。研究报道,PPV联合眼内填充手术前行体位训练的方式可以使患者提前感受体位变化,从而促进患者手术后能够更好调适[39]。将体位的适应性训练纳入PPV联合眼内填充手术前常规宣教,可以提高患者手术后体位改变的心理及生理接受度[18]。对患者实施PPV联合眼内填充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全程护理,提高了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有利于患者理解并配合执行[40]。医生对于PPV联合眼内填充手术后体位管理的关注度主要聚焦于视网膜复位情况与生活质量的影响,尚未形成规范与共识。为了减少视网膜褶皱发生,PPV联合眼内填充手术后特殊体位需尽早实施[2, 12],在此过程中医生应对患者提出明确的体位配合要求、给予及时的调整咨询、实施规范的跟踪随访,这些均能增加患者依从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32]。研究表明,医生在PPV联合眼内填充手术后体位设计与管理方面拥有更多的主动权,通过充分评估患者全身及眼部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和填充介质,可以促进形成符合个体需求的体位管理方案,使患者顺利度过恢复期[30, 41-43]。标准化体位管理方案应包含执行前的评估、执行中的指导监督、执行后的效果评价、相关并发症的管理。因此,呼吁重视视网膜手术后标准化体位管理方案的构建,尽早促成规范的形成,最终使得患者获益。
3.3 心理及舒适度的关注
视网膜手术后患者心理及舒适度变化是近期的研究热点[44]。将焦点解决短程治疗模式应用于PPV联合眼内填充手术后患者,通过成立焦点心理小组对患者实施“一对一”的心理干预,有效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45]。接受PPV联合眼内填充手术的患者自我负担感处于中等水平,可采取音乐疗法、局部按摩、放松训练的方式增进患者舒适度[46]。将叙事护理引入RD手术患者管理,鼓励患者表达宣泄内心负面情绪,能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升幸福感和生活质量[47]。将预见性护理引入对复杂性RD患者管理,可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及相关不适症状[48]。Chen等[49]研究报道,通过改良PPV联合眼内填充手术患者病员服,将领口调整为“V”字形,防止俯卧时颈部受限,衣袖则调整为可装卸设计,利于患者肢体伸展,提升了患者舒适度。将传统中医按摩、耳穴贴压技术应用于RD手术后患者管理,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睡眠质量及肩颈部不适[50-51]。将正念行为引入到眼底病患者护理中,可减轻患者眼部感知压力及负面情绪的影响[52]。韩国Kim等[43]研究报道,将一项由眼科和身体康复科共同设计的运动教育项目应用于俯卧位患者管理,可有效改善PPV联合眼内填充手术的患者颈部、肩部、腰部的肌肉疲劳。Stryjewski等[53]研发了一种新型可生物降解水凝胶填塞剂作为玻璃体替代物,目前处于临床前安全性和毒理学阶段,将来可用于改善视网膜手术后患者的体验。参照以上经验,医护人员可根据临床患者需要来进行综合评估,选择联合干预的方式,不断提升患者舒适度。
3.4 辅助工具改进
为提高PPV联合眼内填充手术患者体位执行依从性,减轻患者负担,国内外研究者对于体位支持的辅助工具进行了持续的改善。通过优化设备升降功能,实现了患者坐、卧、站立行走时均能保持头部与地面平行[54-55]。借助头位角度预警装置对视网膜手术后患者实施支持,该设备将监测器设置成人耳形状,在顶部及底部设置两个角度传感器,分别感应翻转、俯仰角度,两个传感器并联设置在电路图中,当≥1个角度传感器监测到角度发生偏离时,触发开关报警,提醒患者恢复相应体位,在有效提升体位执行准确率的同时降低了护士负荷[56]。将自行设计的多功能俯卧位床应用于临床,实现患者俯卧位与坐位的轻松切换,发明者在升降头托的脸颊部设置面部感应器,坐位板处设置压力传感器,床板下设置角度智能控制器,只有在患者面部与身体同时在位且感应器判别角度符合设定需求时记录体位执行时间,否则停止计时,超过一定时限促发报警。此方法客观记录了体位执行时间,且通过反馈报警功能促进患者快速复位,保障了体位执行的有效性[16]。德国学者发明了一种头戴式体位监测器,该设备内置姿态传感器,能监测行走、坐位、侧卧位、俯卧位时头部体位数据,每500 ms进行一次数据反馈,持续提醒患者处于正确位置[57]。美国发明的穿戴设备,能够通过陀螺仪和加速器感知位置变化,同时通过蓝牙上传信号,连接手机APP实现智能化管理,从而大幅提升体位执行的准确性及有效性[58]。近几年,国内外关于俯卧位支持设备的改进,更倾向于科学化、智慧化,但迫于经济、伦理以及医疗人工智能标准认证难度等方面原因,尚未得到广泛应用[59-60]。
4 小结与展望
国内外学者对PPV联合眼内填充手术患者体位管理在住院、居家及相关研究进展方面已进行了较为充分的探讨,但受限于客观条件,实现体位全程、精准管理仍然存在较大改善空间。目前国内缺乏对于体位执行的规范标准,各地执行的标准主要与医生和护士经验度相关,需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探讨完善相关标准。同时,医生和护士对于患者体位执行情况的评价,多依靠患者自我报告、护士巡查记录,缺乏连续性与准确性,未来需进一步推动辅助工具研发与转化,借助人工智能对患者实施科学监测与管理。在体位管理的过程中,还需更加关注患者生理、心理需求,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方案并动态调整,保障效果的同时提升患者满意度。
视网膜脱离(RD)是指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与神经上皮层之间脱离的一种病理状态,是常见的致盲性眼病[1]。RD主要分为孔源性RD(RRD)、牵拉性RD以及渗出性RD三种类型,其中RRD最为常见[1]。不同类型RD的患病率不同,RRD的全球患病率约为1/10 000[2-4]。近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RD的常见危险因素[2]。近年来,随着我国近视、糖尿病患病人群的增加,RD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5-7]。RD一旦发生,需尽早实施视网膜复位手术。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眼内填充是主要手术方式之一,手术成功率可达90%以上[1]。PPV联合眼内填充治疗后,患者需要遵循特定的体位指导,以促进视网膜复位[2]。因此,加强手术后体位管理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现就RD患者行PPV联合眼内填充手术后体位管理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此类手术患者体位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1 体位管理的机制及意义
PPV联合眼内填充手术中,切割的玻璃体通常由不同性质的气体和硅油替代。硅油比水稍轻,可通过体位变化上浮至视网膜裂孔处起到内部顶压作用,气泡则具有很高的表面张力,为视网膜裂口与眼球内壁提供了有效的密封[2]。患者经PPV联合眼内填充手术后实施体位管理,其主要机制是通过调整头部姿势,使填充的气体或硅油上浮至视网膜裂孔部位,起到持续顶压、封闭视网膜裂孔的作用,同时这种外力还能阻止液体通过视网膜裂孔进入视网膜下流动,并维持视网膜附着,直到视网膜复位手术疤痕形成[2]。手术后执行规范的体位管理,直接关系手术效果,尤其对于大面积RD、严重眼外伤引起的外伤性RD以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的牵拉性RD等复杂视网膜病变患者而言,因其视网膜脱落面积大、裂孔数量多等,更需严格执行规范体位[8-9]。研究表明,规范执行手术后体位的患者,其视网膜复位率、视功能的恢复优于自由体位患者,同时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角膜病变等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10-15]。
2 体位管理现状
2.1 体位选择
PPV联合眼内填充手术后,遵循裂孔处于最高位置原则为患者安置体位,越早实施越好[2]。裂孔位于后极部者采用面朝下体位,位于鼻侧或颞侧者采用侧卧位,执行时间根据医嘱而定,通常≥16 h/d,持续20~60 d[16-18]。体位管理作为PPV联合眼内填充手术后的一项常规医嘱,在临床已施行多年,但因长时间维持固定体位,也给患者带来不适感,临床应重视全面评估,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及手术特点探索个性化体位管理方案,减轻长期固定体位带来的不适[17, 19-20]。
2.2 依从性管理
体位依从性管理,主要包括姿势正确和执行足够的时间,对于大多数PPV联合眼内填充手术的患者而言,手术后保持长时间的特定体位存在极大挑战[18, 21-22]。研究报道,患者体位执行依从性随时间而变化,时间越长依从性越差,手术后3 d平均体位依从率为88.3%,午夜最差,男性患者依从性低于女性患者[23-24]。为了提高患者依从性,护士通过制作文字卡片、图册、视频、亲自示范等方式指导患者采取相应体位,这些方法取得了一定效果。黄琬晶[25]通过制作体位标识卡挂于醒目处,以此持续提醒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督促患者保持特定体位。研究报道,采用品管圈、戴明循环等质量管理工具对PPV联合眼内填充手术患者的体位执行情况进行管理,提升了体位执行规范率、患者满意度及舒适度[26-27]。目前,国内外对于PPV联合眼内填充手术患者体位依从性的数据收集,多限于护士自制调查问卷,在巡视时记录患者是否执行相应体位,无法连续性监测患者体位执行情况,且医务人员在场时通常会影响患者的遵医嘱行为,不能真实反馈患者的体位执行情况[18, 28]。未来需要借助更多智能手段对此类患者实施管理,提高体位规范执行率,降低护士的工作负荷。
2.3 居家管理
2.3.1 体位选择
绝大多数PPV联合眼内填充手术患者,出院后会被要求继续执行住院期间体位,执行时间根据RD面积大小以及眼内填充物的种类、数量而决定[2]。PPV联合眼内填充硅油的患者要求执行相应体位至硅油取出,而使用气体作为填充物的患者则需维持至气体吸收,体位调整有赖于每次复诊时根据检查结果判断,患者不得自行更改体位方式[2, 29-31]。医患沟通不畅会出现体位执行过度或提前终止的可能,因此医务人员应做好动态评估与随访,为患者提供延续性医疗护理服务[32]。
2.3.2 依从性管理
PPV联合眼内填充手术患者离开医院环境后,体位执行情况不易于干预。与患者出院后体位执行依从性相关的主题分别是姿势不适、医患沟通、心理因素、职业特征和家庭因素[32]。据此,可以通过及时干预患者眼部及全身不适、加强医患沟通、早期评估干预患者心理不适、鼓励家庭参与等方式支持患者更好的执行体位。微信平台教育模式为出院患者实施延续护理,提高了患者的遵医行为及生活质量[33]。微信平台实施同伴教育,在起到对患者积极正面引导的同时,也使施教者的信念得到进一步强化[34]。将个案护理模式引入PPV联合眼内填充手术后患者管理,提升了患者的遵医行为、视功能以及自护能力[35]。这些都为居家管理患者体位提供了参考,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可穿戴设备已广泛用于患者慢病及患者健康行为管理,这也为将来视网膜手术后患者体位管理提供了方向[36]。
3 体位管理研究进展
3.1 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不同的学者探索将新的理论模式应用于视网膜手术患者中使其获益。将行为转变理论应用于RD治疗的患者,在无意图阶段、意图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维持阶段分别给予相应的干预并联合积极心理暗示,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缓解疼痛,提升患者满意度[37]。将希望理论应用于RD患者,通过给患者灌输希望、确立目标、加强路径思维、动力思维的方式影响患者认知及行为,促进其疾病康复[38]。虽然目前已有相关理论研究,但多限于舒适度与心理方面改善,对于提升准确性、有效性的理论探讨,需进一步丰富完善。
3.2 标准化管理方案探讨
目前,国内尚缺乏体位执行的标准化护理模式,护士多根据医嘱指导患者执行相应体位[21]。研究报道,PPV联合眼内填充手术前行体位训练的方式可以使患者提前感受体位变化,从而促进患者手术后能够更好调适[39]。将体位的适应性训练纳入PPV联合眼内填充手术前常规宣教,可以提高患者手术后体位改变的心理及生理接受度[18]。对患者实施PPV联合眼内填充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全程护理,提高了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有利于患者理解并配合执行[40]。医生对于PPV联合眼内填充手术后体位管理的关注度主要聚焦于视网膜复位情况与生活质量的影响,尚未形成规范与共识。为了减少视网膜褶皱发生,PPV联合眼内填充手术后特殊体位需尽早实施[2, 12],在此过程中医生应对患者提出明确的体位配合要求、给予及时的调整咨询、实施规范的跟踪随访,这些均能增加患者依从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32]。研究表明,医生在PPV联合眼内填充手术后体位设计与管理方面拥有更多的主动权,通过充分评估患者全身及眼部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和填充介质,可以促进形成符合个体需求的体位管理方案,使患者顺利度过恢复期[30, 41-43]。标准化体位管理方案应包含执行前的评估、执行中的指导监督、执行后的效果评价、相关并发症的管理。因此,呼吁重视视网膜手术后标准化体位管理方案的构建,尽早促成规范的形成,最终使得患者获益。
3.3 心理及舒适度的关注
视网膜手术后患者心理及舒适度变化是近期的研究热点[44]。将焦点解决短程治疗模式应用于PPV联合眼内填充手术后患者,通过成立焦点心理小组对患者实施“一对一”的心理干预,有效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45]。接受PPV联合眼内填充手术的患者自我负担感处于中等水平,可采取音乐疗法、局部按摩、放松训练的方式增进患者舒适度[46]。将叙事护理引入RD手术患者管理,鼓励患者表达宣泄内心负面情绪,能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升幸福感和生活质量[47]。将预见性护理引入对复杂性RD患者管理,可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及相关不适症状[48]。Chen等[49]研究报道,通过改良PPV联合眼内填充手术患者病员服,将领口调整为“V”字形,防止俯卧时颈部受限,衣袖则调整为可装卸设计,利于患者肢体伸展,提升了患者舒适度。将传统中医按摩、耳穴贴压技术应用于RD手术后患者管理,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睡眠质量及肩颈部不适[50-51]。将正念行为引入到眼底病患者护理中,可减轻患者眼部感知压力及负面情绪的影响[52]。韩国Kim等[43]研究报道,将一项由眼科和身体康复科共同设计的运动教育项目应用于俯卧位患者管理,可有效改善PPV联合眼内填充手术的患者颈部、肩部、腰部的肌肉疲劳。Stryjewski等[53]研发了一种新型可生物降解水凝胶填塞剂作为玻璃体替代物,目前处于临床前安全性和毒理学阶段,将来可用于改善视网膜手术后患者的体验。参照以上经验,医护人员可根据临床患者需要来进行综合评估,选择联合干预的方式,不断提升患者舒适度。
3.4 辅助工具改进
为提高PPV联合眼内填充手术患者体位执行依从性,减轻患者负担,国内外研究者对于体位支持的辅助工具进行了持续的改善。通过优化设备升降功能,实现了患者坐、卧、站立行走时均能保持头部与地面平行[54-55]。借助头位角度预警装置对视网膜手术后患者实施支持,该设备将监测器设置成人耳形状,在顶部及底部设置两个角度传感器,分别感应翻转、俯仰角度,两个传感器并联设置在电路图中,当≥1个角度传感器监测到角度发生偏离时,触发开关报警,提醒患者恢复相应体位,在有效提升体位执行准确率的同时降低了护士负荷[56]。将自行设计的多功能俯卧位床应用于临床,实现患者俯卧位与坐位的轻松切换,发明者在升降头托的脸颊部设置面部感应器,坐位板处设置压力传感器,床板下设置角度智能控制器,只有在患者面部与身体同时在位且感应器判别角度符合设定需求时记录体位执行时间,否则停止计时,超过一定时限促发报警。此方法客观记录了体位执行时间,且通过反馈报警功能促进患者快速复位,保障了体位执行的有效性[16]。德国学者发明了一种头戴式体位监测器,该设备内置姿态传感器,能监测行走、坐位、侧卧位、俯卧位时头部体位数据,每500 ms进行一次数据反馈,持续提醒患者处于正确位置[57]。美国发明的穿戴设备,能够通过陀螺仪和加速器感知位置变化,同时通过蓝牙上传信号,连接手机APP实现智能化管理,从而大幅提升体位执行的准确性及有效性[58]。近几年,国内外关于俯卧位支持设备的改进,更倾向于科学化、智慧化,但迫于经济、伦理以及医疗人工智能标准认证难度等方面原因,尚未得到广泛应用[59-60]。
4 小结与展望
国内外学者对PPV联合眼内填充手术患者体位管理在住院、居家及相关研究进展方面已进行了较为充分的探讨,但受限于客观条件,实现体位全程、精准管理仍然存在较大改善空间。目前国内缺乏对于体位执行的规范标准,各地执行的标准主要与医生和护士经验度相关,需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探讨完善相关标准。同时,医生和护士对于患者体位执行情况的评价,多依靠患者自我报告、护士巡查记录,缺乏连续性与准确性,未来需进一步推动辅助工具研发与转化,借助人工智能对患者实施科学监测与管理。在体位管理的过程中,还需更加关注患者生理、心理需求,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方案并动态调整,保障效果的同时提升患者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