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宋爽, 谷潇雅, 张晋荣, 师自安, 喻晓兵. 地塞米松眼内植入剂异位于前房1例.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4, 40(9): 720-721.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40409-00149 复制
患者女,60岁,因左眼视力下降3 d于2024年1月29日到北京医院眼科就诊。双眼高度近视40年,屈光度约−22.0 D。2年前因左眼老年性白内障行左眼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手术。6个月前因左眼人工IOL脱位行前部玻璃体切割手术+人工IOL取出+人工IOL悬吊手术。3个月前因左眼黄斑水肿,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每月1次,共3次。5 d前因左眼黄斑水肿行玻璃体腔注射地塞米松眼内植入剂治疗。眼科检查:右眼、左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分别为0.4、数指/10 cm。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4.0、13.4 mm Hg(1 mm Hg=0.133 kPa)。左眼结膜轻度充血,角膜明显水肿,后弹力层皱褶(+++),上方角膜缝线在位,前房中深,下方可疑黄白色前房积脓(图1),深度约1 mm;虹膜轻度震颤,瞳孔圆,IOL在位,后囊缺如,玻璃体及眼底窥不清。右眼眼前节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双眼未行眼底检查。初步诊断:左眼眼内炎。患者急诊行玻璃体腔注药、前房冲洗、玻璃体穿刺抽液手术。玻璃体腔注射万古霉素1 mg、头孢他啶2.25 mg、地塞米松0.4 mg,前房取出地塞米松眼内植入剂颗粒。修正诊断:地塞米松眼内植入剂异位于前房。手术后5 d复查,患者左眼BCVA 0.12,角膜轻度水肿(图2),后弹力层皱褶(++)。手术后1个月复查,患者左眼BCVA 0.15,后弹力层皱褶(+)。


讨论 地塞米松眼内植入剂是直径0.46 mm,长度6 mm,地塞米松含量为0.7 mg的眼内缓释剂,由Novadur®固体聚合物给药系统装载,由22G预装给药器经睫状体扁平部注入玻璃体腔内[1]。临床上主要利用其减少促炎因子及促血管渗透性蛋白的双重抗炎作用,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等继发的黄斑水肿,临床研究发现其安全且有效[2-4]。该药从玻璃体腔进入前房是少见却十分严重的并发症,其危险因素为IOL、玻璃体切割手术史、虹膜重建手术史、无晶状体、悬韧带断裂、晶状体囊破裂或受损等[5-6]。
本例患者注药后5 d后即发现地塞米松眼内植入剂异位于前房,并出现明显角膜水肿、后弹力层皱褶,伴明显视力下降,前房下方少许黄白色沉积物。初步诊断为眼内炎,急诊行玻璃体腔注药及前房冲洗手术,冲洗前房时发现下方前房沉积物为柱状地塞米松眼内植入剂,故立即取出药棒。
国外已有类似病例报道[5-7]。国内仅李筱荣教授团队报道1例注药后25 d地塞米松眼内植入剂异位于前房的患者[8]。由于多数患者通过裂隙灯弥散光图像检查即可见前房内柱状植入剂,因此不易误诊。本例患者注药5 d后出现明显眼前节炎症反应,裂隙灯弥散光图像检查可见前房下方房角处黄白色物质,药物形状不清,易误诊为前房积脓,因此临床易与眼内炎混淆。由于本例患者急诊手术前未行眼部B型超声检查,仅根据患者病史及眼前节检查而经验性诊断为眼内炎,急诊行玻璃体腔注射抗生素及抗炎治疗。本例患者高度近视,玻璃体液化明显,且曾行人工IOL悬吊+前部玻璃体切割手术,因此地塞米松眼内植入剂异位于前房的概率较高。
对于地塞米松眼内植入剂异位于前房的治疗有多种方式,如散瞳及仰卧位、眼球按摩、观察、激光裂解、手术还纳、手术取出等,但临床效果不一[7-10]。由于手术还纳后,可能引起地塞米松眼内植入剂破碎,且还纳后的药物或碎片再次异位可能性较高,尽早取出异位药物为最优选择[8]。
本例患者既往曾行玻璃体切割手术+人工IOL悬吊手术,致眼前后节屏障消失,这可能是导致植入剂异位的直接原因,提示临床中眼前后节屏障破坏的患者应慎重植入地塞米松眼内植入剂。一旦发生植入剂异位,应及时手术取出,可有效缓解角膜水肿,避免角膜内皮失代偿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此外,由于本例患者地塞米松眼内植入剂异位于下方房角处,裂隙灯弥散光图像检查可见其形状不清晰,极易误诊为眼内炎,也提示临床医生在遇到类似情况时,需仔细鉴别,必要时进行经验性前房冲洗,降低误诊率。
患者女,60岁,因左眼视力下降3 d于2024年1月29日到北京医院眼科就诊。双眼高度近视40年,屈光度约−22.0 D。2年前因左眼老年性白内障行左眼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手术。6个月前因左眼人工IOL脱位行前部玻璃体切割手术+人工IOL取出+人工IOL悬吊手术。3个月前因左眼黄斑水肿,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每月1次,共3次。5 d前因左眼黄斑水肿行玻璃体腔注射地塞米松眼内植入剂治疗。眼科检查:右眼、左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分别为0.4、数指/10 cm。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4.0、13.4 mm Hg(1 mm Hg=0.133 kPa)。左眼结膜轻度充血,角膜明显水肿,后弹力层皱褶(+++),上方角膜缝线在位,前房中深,下方可疑黄白色前房积脓(图1),深度约1 mm;虹膜轻度震颤,瞳孔圆,IOL在位,后囊缺如,玻璃体及眼底窥不清。右眼眼前节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双眼未行眼底检查。初步诊断:左眼眼内炎。患者急诊行玻璃体腔注药、前房冲洗、玻璃体穿刺抽液手术。玻璃体腔注射万古霉素1 mg、头孢他啶2.25 mg、地塞米松0.4 mg,前房取出地塞米松眼内植入剂颗粒。修正诊断:地塞米松眼内植入剂异位于前房。手术后5 d复查,患者左眼BCVA 0.12,角膜轻度水肿(图2),后弹力层皱褶(++)。手术后1个月复查,患者左眼BCVA 0.15,后弹力层皱褶(+)。


讨论 地塞米松眼内植入剂是直径0.46 mm,长度6 mm,地塞米松含量为0.7 mg的眼内缓释剂,由Novadur®固体聚合物给药系统装载,由22G预装给药器经睫状体扁平部注入玻璃体腔内[1]。临床上主要利用其减少促炎因子及促血管渗透性蛋白的双重抗炎作用,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等继发的黄斑水肿,临床研究发现其安全且有效[2-4]。该药从玻璃体腔进入前房是少见却十分严重的并发症,其危险因素为IOL、玻璃体切割手术史、虹膜重建手术史、无晶状体、悬韧带断裂、晶状体囊破裂或受损等[5-6]。
本例患者注药后5 d后即发现地塞米松眼内植入剂异位于前房,并出现明显角膜水肿、后弹力层皱褶,伴明显视力下降,前房下方少许黄白色沉积物。初步诊断为眼内炎,急诊行玻璃体腔注药及前房冲洗手术,冲洗前房时发现下方前房沉积物为柱状地塞米松眼内植入剂,故立即取出药棒。
国外已有类似病例报道[5-7]。国内仅李筱荣教授团队报道1例注药后25 d地塞米松眼内植入剂异位于前房的患者[8]。由于多数患者通过裂隙灯弥散光图像检查即可见前房内柱状植入剂,因此不易误诊。本例患者注药5 d后出现明显眼前节炎症反应,裂隙灯弥散光图像检查可见前房下方房角处黄白色物质,药物形状不清,易误诊为前房积脓,因此临床易与眼内炎混淆。由于本例患者急诊手术前未行眼部B型超声检查,仅根据患者病史及眼前节检查而经验性诊断为眼内炎,急诊行玻璃体腔注射抗生素及抗炎治疗。本例患者高度近视,玻璃体液化明显,且曾行人工IOL悬吊+前部玻璃体切割手术,因此地塞米松眼内植入剂异位于前房的概率较高。
对于地塞米松眼内植入剂异位于前房的治疗有多种方式,如散瞳及仰卧位、眼球按摩、观察、激光裂解、手术还纳、手术取出等,但临床效果不一[7-10]。由于手术还纳后,可能引起地塞米松眼内植入剂破碎,且还纳后的药物或碎片再次异位可能性较高,尽早取出异位药物为最优选择[8]。
本例患者既往曾行玻璃体切割手术+人工IOL悬吊手术,致眼前后节屏障消失,这可能是导致植入剂异位的直接原因,提示临床中眼前后节屏障破坏的患者应慎重植入地塞米松眼内植入剂。一旦发生植入剂异位,应及时手术取出,可有效缓解角膜水肿,避免角膜内皮失代偿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此外,由于本例患者地塞米松眼内植入剂异位于下方房角处,裂隙灯弥散光图像检查可见其形状不清晰,极易误诊为眼内炎,也提示临床医生在遇到类似情况时,需仔细鉴别,必要时进行经验性前房冲洗,降低误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