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出 下载 收藏 扫码 引用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圆顶状黄斑(DSM)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特征及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高度近视DSM合并CNV患者23例23只眼纳入研究。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OCT仪测量DSM高度以及黄斑中心凹厚度(CMT)、脉络膜厚度(ChT)。根据OCT图像特征将DSM分为水平、垂直方向椭圆形凸起和圆形凸起。参照文献标准将CNV分为中心凹下CNV和中心凹旁CNV。患眼均给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或康柏西普(IVR或IVC)0.05 ml治疗。治疗方案为1+按需治疗。首次行IVR、IVC治疗分别为17、6只眼,并据此再分为IVR组、IVC组。治疗后随访时间≥1个月。观察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后BCVA、眼压、CMT、ChT的变化。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23例23只眼中,男性7例7只眼,女性16例16只眼;右眼、左眼分别为11、12只眼;年龄(49±16)岁;logMAR BCVA 0.94±0.39。DSM形态呈水平、垂直方向椭圆形凸起和圆形凸起分别为13(56.52%,13/23)、6(26.09%、6/23)、4(17.39%,4/23)只眼。圆顶高度为(97.83±46.14)μm。CMT、ChT分别为(276.39±98.35)、(49.48±31.66)μm。IVR组17例17只眼中,男性4例,女性13例。IVC组6例6只眼中,男性3例、女性3例。末次随访时,患眼logMAR BCVA、CMT分别为0.60±0.39、(209.96±71.38)μm;与治疗前比较,BCVA显著提高,CMT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8、2.62,P=0.005、0.010)。治疗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IVR组、IVC组患眼BCVA提高程度(t=1.47、1.35)、眼压变化(t=−0.20、−0.56)、ChT降低厚度(t=0.80、−0.6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IVR组、IVC组患眼CMT分别较治疗前降低(57.94±67.61)、(83.17±78.37)μm和(13.33±9.73)、(18.17±17.88)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4、3.21,P<0.05)。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或康柏西普治疗高度近视DSM合并CNV,均能有效提高患眼BCVA;雷珠单抗降低CMT的程度优于康柏西普。

引用本文: 尹小芳, 叶祖科, 吾敏辉, 汤秀容, 罗书科, 卢彦. 高度近视圆顶状黄斑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特点及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的疗效分析.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4, 40(9): 706-712.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40329-00128 复制

  • 上一篇

    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与糖尿病黄斑前膜的相关性研究
  • 下一篇

    2014年至2023年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研究热点及趋势的文献计量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