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杨凯转, 闫淑, 邵玲, 李琰, 刘钰, 杜敏, 陈梦平.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视网膜疾病的多模式影像特征分析.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3, 39(3): 194-198.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21230-00676 复制
版权信息: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期刊社《中华眼底病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改编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型(SARS-CoV-2)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人感染后常见体征有发热、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可致全身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1-2]。眼部症状不是COVID-19常见体征,以相关结膜炎报道较多[3-5]。随着对COVID-19相关眼部疾病的进一步认识,相关视网膜血管阻塞性疾病、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Purtscher样视网膜病变(PLR)逐渐被认识[6-8]。目前关于这类疾病的报道多为个案报道,我们回顾分析一组COVID-19相关视网膜疾病患者的多模式影像特征进行分析,探讨COVID-19相关AMN、PLR的特征性表现,为其临床诊断提供参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本研究经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批准号:KY2023003)。
2022年12月于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COVID-19相关视网膜疾病患者16例30只眼纳入本研究。纳入标准:(1)符合COVID-19临床诊断标准[9]:发病前14 d接触过确诊病例或聚集性发病;具有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等;SARS-CoV-2核酸或抗原检测阳性。(2)主诉视力下降或视物模糊。(3)眼底检查均能清晰成像。(4)无眼部外伤史、手术史。(5)既往身体健康,全身体检无异常。AMN诊断标准[10]:(1)急性中心或旁中心暗点病史,伴或不伴中心视力下降;(2)IR检查可见弱反射病灶;(3)OCT检查可见外核层中强反射伴椭圆体带和嵌合体带不连续。PLR诊断标准[11]:(1)视盘周围(以下简称为盘周)棉绒斑;(2)黄斑区周围Purtscher斑;(3)视网膜表面线状、片状出血,周边视网膜大致正常。排除标准:(1)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史;(2)既往有全身外伤史以及感染性、免疫性疾病史;(3)COVID-19诊断不明确。
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医学验光、裂隙灯显微镜、眼底彩色照相(FP)、红外眼底照相(IR)、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2例(4只眼)。
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11例;年龄(27.06±9.69)(13~43)岁。双眼、单眼分别为14、2例。确诊COVID-19至出现眼部症状的时间为(2.59±9.69)(1~4)d。均主述视力下降或视物模糊。患眼中,近视18只眼,屈光度(-1.79±-1.47)(-0.75~-5.75)D。患眼BCVA 0.1~1.0,其中BCVA<0.3、0.3~0.6、≥0.6者分别为7、4、19只眼。眼前节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AMN 20只眼,其中合并棉绒斑6只眼;Purtscher样视网膜病变(PLR)10只眼。
观察并分析患眼FP、IR、FFA、OCT影像特征。
2 结果
AMN 20只眼中,黄斑中心或旁中心区不规则“地图状”微褐色病灶(图1A)14只眼;FP检查未见明显异常6只眼。IR检查,患眼均可见黄斑中心或旁中心区不规则“地图状”弱反射(图1B)。OCT检查,患眼均可见外核层中强反射伴椭圆体带和嵌合体带不连续(图1C),其中伴外丛状层中强反射3只眼。行FFA检查的2只眼,未见明显异常荧光。伴棉绒斑的6只眼,后极部和(或)盘周视网膜可见棉绒斑(图2)。


PLR 10只眼,后极部和(或)盘周可见棉绒斑、视网膜出血,周边视网膜大致正常(图3A),其中可见Purtscher斑5只眼、黄斑水肿4只眼。行FFA检查的2只眼,视网膜静脉管壁荧光素渗漏,后极部及盘周视网膜前小动脉闭塞呈斑片状弱荧光,下方出血遮蔽荧光(图3B)。OCT检查,可见神经上皮层间强反射信号,神经上皮层间水肿(图3C)6只眼,其中伴神经上皮层局部脱离5只眼。合并AMN表现5只眼(图4)。


3 讨论
SARS-CoV-2可通过眼表传播,结膜炎可能是COVID-19相关唯一眼部症状 [4, 12]。但随着疫情的延续,临床中与COVID-19相关视网膜疾病患者逐渐增多,并已引起眼科医师的关注。本组16例患者均在明确COVID-19诊断后1~4 d出现视力下降或视物模糊;眼底多模式影像检查,30只眼中,确诊AMN 20只眼,其中伴棉绒斑6只眼;PLR 10只眼。
AMN为一种临床少见视网膜疾病,主要表现为单眼或双眼视力无痛性下降,可伴中心或旁中心暗点;眼底改变不明显,临床工作中容易漏诊或误诊[13]。AMN发病机制不明,常见诱因包括非特异性流感样疾病或发热、口服避孕药、使用肾上腺素或麻黄碱等血管收缩剂[14]。本病女性易感,多数患者有病毒感染病史[15]。本组16例患者中,女性11例,与文献报道一致。其原因可能主要与年轻女性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易感人群有关[16]。OCT检查显示病变主要累及外层视网膜,表现为局部椭圆体带和嵌合体带缺损或合并外核层强反射,其中累及外丛状层3只眼,外丛状层间强反射条带;IR表现为黄斑中心或旁中心凹不规则“地图状”弱反射,与OCT病变位置一致。FP表现为黄斑中心或旁中心区微褐色不规则“地图状”病灶14只眼;未见异常6只眼,但OCT、IR图像均清晰显示病灶,其原因是OCT图像显示的椭圆体带、嵌合体带缺失以及外丛状层、外核层强反射等AMN损伤,早于FP甚至IR[17]。本组AMN患眼中合并棉绒斑6只眼,主要分布于后极部视网膜,提示盘周毛细血管网或其供血小动脉可能闭塞。文献报道,部分有症状的COVID-19患者在确诊数天后可出现AMN和棉绒斑[18-19]。本组11例患者在确诊COVID-19后1~4 d出现视力下降或视物模糊,与上述文献报道一致。
PLR指非外伤性全身性疾病导致视网膜出现Purtscher视网膜病变的特殊表现,常见诱因包括感染性因素如急性胰腺炎、感染性淋巴结炎和艾滋病等,自体免疫性疾病如青少年型肌皮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栓性和硬皮病等,血液病及血管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溶血性尿毒症等[11]。PLR眼底表现为视网膜出血和棉绒斑、黄斑区周围Purtscher斑、黄斑水肿、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视盘水肿等。FFA可见视网膜前小动脉闭塞呈弱荧光,视网膜血管荧光素渗漏。Purtscher斑位于内层视网膜之间,表现为黄斑区多灶的视网膜小动脉和小静脉之间的视网膜变白区,通常在视网膜小动脉周围有约50 μm的透明区。PLR通常出现在后极部及盘周视网膜,一般不累及视网膜周边部,其原因可能是盘周毛细血管网供养动脉较少,血管吻合较少[11]。本组患眼中确诊PLR 10只眼,眼底表现与PLR相符,与既往文献报道一致[20]。患眼视网膜均出现数量不等的棉绒斑,是由于视网膜小动脉闭塞所致的局灶性缺血;黄斑区同时出现AMN表现5只眼,其原因可能是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阻塞,导致深层视网膜缺血[21]。其中2只眼行FFA检查,表现为后极部视网膜静脉管壁荧光着染,类似视网膜血管炎表现。COVID-19后诱导全身血管炎症引起视网膜血管栓塞,视网膜缺血缺氧产生棉绒斑、出血。由此我们推断,PLR可能是COVID-19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微栓塞形成或血管内皮损伤等综合因素所导致[22]。
SARS-CoV-2侵袭人体后可伴随多种眼部疾病,如结膜炎、葡萄膜炎和视网膜血管炎等[22],其发病机制不明。普遍认为SARS-CoV-2通过刺突蛋白结合人体内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相关羧基肽酶,使其表达下调,诱导血液呈高凝状态,导致血管内屏障受损[23-24]。SARS-CoV-2与视网膜补体系统产生免疫反应,补体被异常激活引起血管内白细胞、血小板和纤维蛋白聚集,导致毛细血管小动脉栓塞,或者生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视网膜血管中,最终导致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进而造成视网膜缺血[25-26]。本研究中16例患者没有既往慢性病史,也没有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所以有理由认为AMN和PLR均与COVID-19相关。
本研究结果表明,AMN、PLR与COVID-19相关,但并非意味因果关系。由于样本量相对较小,而且存在潜在混杂因素,有必要进行更大样本的深入研究,以评估这种可能性。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型(SARS-CoV-2)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人感染后常见体征有发热、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可致全身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1-2]。眼部症状不是COVID-19常见体征,以相关结膜炎报道较多[3-5]。随着对COVID-19相关眼部疾病的进一步认识,相关视网膜血管阻塞性疾病、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Purtscher样视网膜病变(PLR)逐渐被认识[6-8]。目前关于这类疾病的报道多为个案报道,我们回顾分析一组COVID-19相关视网膜疾病患者的多模式影像特征进行分析,探讨COVID-19相关AMN、PLR的特征性表现,为其临床诊断提供参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本研究经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批准号:KY2023003)。
2022年12月于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COVID-19相关视网膜疾病患者16例30只眼纳入本研究。纳入标准:(1)符合COVID-19临床诊断标准[9]:发病前14 d接触过确诊病例或聚集性发病;具有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等;SARS-CoV-2核酸或抗原检测阳性。(2)主诉视力下降或视物模糊。(3)眼底检查均能清晰成像。(4)无眼部外伤史、手术史。(5)既往身体健康,全身体检无异常。AMN诊断标准[10]:(1)急性中心或旁中心暗点病史,伴或不伴中心视力下降;(2)IR检查可见弱反射病灶;(3)OCT检查可见外核层中强反射伴椭圆体带和嵌合体带不连续。PLR诊断标准[11]:(1)视盘周围(以下简称为盘周)棉绒斑;(2)黄斑区周围Purtscher斑;(3)视网膜表面线状、片状出血,周边视网膜大致正常。排除标准:(1)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史;(2)既往有全身外伤史以及感染性、免疫性疾病史;(3)COVID-19诊断不明确。
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医学验光、裂隙灯显微镜、眼底彩色照相(FP)、红外眼底照相(IR)、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2例(4只眼)。
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11例;年龄(27.06±9.69)(13~43)岁。双眼、单眼分别为14、2例。确诊COVID-19至出现眼部症状的时间为(2.59±9.69)(1~4)d。均主述视力下降或视物模糊。患眼中,近视18只眼,屈光度(-1.79±-1.47)(-0.75~-5.75)D。患眼BCVA 0.1~1.0,其中BCVA<0.3、0.3~0.6、≥0.6者分别为7、4、19只眼。眼前节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AMN 20只眼,其中合并棉绒斑6只眼;Purtscher样视网膜病变(PLR)10只眼。
观察并分析患眼FP、IR、FFA、OCT影像特征。
2 结果
AMN 20只眼中,黄斑中心或旁中心区不规则“地图状”微褐色病灶(图1A)14只眼;FP检查未见明显异常6只眼。IR检查,患眼均可见黄斑中心或旁中心区不规则“地图状”弱反射(图1B)。OCT检查,患眼均可见外核层中强反射伴椭圆体带和嵌合体带不连续(图1C),其中伴外丛状层中强反射3只眼。行FFA检查的2只眼,未见明显异常荧光。伴棉绒斑的6只眼,后极部和(或)盘周视网膜可见棉绒斑(图2)。


PLR 10只眼,后极部和(或)盘周可见棉绒斑、视网膜出血,周边视网膜大致正常(图3A),其中可见Purtscher斑5只眼、黄斑水肿4只眼。行FFA检查的2只眼,视网膜静脉管壁荧光素渗漏,后极部及盘周视网膜前小动脉闭塞呈斑片状弱荧光,下方出血遮蔽荧光(图3B)。OCT检查,可见神经上皮层间强反射信号,神经上皮层间水肿(图3C)6只眼,其中伴神经上皮层局部脱离5只眼。合并AMN表现5只眼(图4)。


3 讨论
SARS-CoV-2可通过眼表传播,结膜炎可能是COVID-19相关唯一眼部症状 [4, 12]。但随着疫情的延续,临床中与COVID-19相关视网膜疾病患者逐渐增多,并已引起眼科医师的关注。本组16例患者均在明确COVID-19诊断后1~4 d出现视力下降或视物模糊;眼底多模式影像检查,30只眼中,确诊AMN 20只眼,其中伴棉绒斑6只眼;PLR 10只眼。
AMN为一种临床少见视网膜疾病,主要表现为单眼或双眼视力无痛性下降,可伴中心或旁中心暗点;眼底改变不明显,临床工作中容易漏诊或误诊[13]。AMN发病机制不明,常见诱因包括非特异性流感样疾病或发热、口服避孕药、使用肾上腺素或麻黄碱等血管收缩剂[14]。本病女性易感,多数患者有病毒感染病史[15]。本组16例患者中,女性11例,与文献报道一致。其原因可能主要与年轻女性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易感人群有关[16]。OCT检查显示病变主要累及外层视网膜,表现为局部椭圆体带和嵌合体带缺损或合并外核层强反射,其中累及外丛状层3只眼,外丛状层间强反射条带;IR表现为黄斑中心或旁中心凹不规则“地图状”弱反射,与OCT病变位置一致。FP表现为黄斑中心或旁中心区微褐色不规则“地图状”病灶14只眼;未见异常6只眼,但OCT、IR图像均清晰显示病灶,其原因是OCT图像显示的椭圆体带、嵌合体带缺失以及外丛状层、外核层强反射等AMN损伤,早于FP甚至IR[17]。本组AMN患眼中合并棉绒斑6只眼,主要分布于后极部视网膜,提示盘周毛细血管网或其供血小动脉可能闭塞。文献报道,部分有症状的COVID-19患者在确诊数天后可出现AMN和棉绒斑[18-19]。本组11例患者在确诊COVID-19后1~4 d出现视力下降或视物模糊,与上述文献报道一致。
PLR指非外伤性全身性疾病导致视网膜出现Purtscher视网膜病变的特殊表现,常见诱因包括感染性因素如急性胰腺炎、感染性淋巴结炎和艾滋病等,自体免疫性疾病如青少年型肌皮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栓性和硬皮病等,血液病及血管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溶血性尿毒症等[11]。PLR眼底表现为视网膜出血和棉绒斑、黄斑区周围Purtscher斑、黄斑水肿、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视盘水肿等。FFA可见视网膜前小动脉闭塞呈弱荧光,视网膜血管荧光素渗漏。Purtscher斑位于内层视网膜之间,表现为黄斑区多灶的视网膜小动脉和小静脉之间的视网膜变白区,通常在视网膜小动脉周围有约50 μm的透明区。PLR通常出现在后极部及盘周视网膜,一般不累及视网膜周边部,其原因可能是盘周毛细血管网供养动脉较少,血管吻合较少[11]。本组患眼中确诊PLR 10只眼,眼底表现与PLR相符,与既往文献报道一致[20]。患眼视网膜均出现数量不等的棉绒斑,是由于视网膜小动脉闭塞所致的局灶性缺血;黄斑区同时出现AMN表现5只眼,其原因可能是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阻塞,导致深层视网膜缺血[21]。其中2只眼行FFA检查,表现为后极部视网膜静脉管壁荧光着染,类似视网膜血管炎表现。COVID-19后诱导全身血管炎症引起视网膜血管栓塞,视网膜缺血缺氧产生棉绒斑、出血。由此我们推断,PLR可能是COVID-19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微栓塞形成或血管内皮损伤等综合因素所导致[22]。
SARS-CoV-2侵袭人体后可伴随多种眼部疾病,如结膜炎、葡萄膜炎和视网膜血管炎等[22],其发病机制不明。普遍认为SARS-CoV-2通过刺突蛋白结合人体内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相关羧基肽酶,使其表达下调,诱导血液呈高凝状态,导致血管内屏障受损[23-24]。SARS-CoV-2与视网膜补体系统产生免疫反应,补体被异常激活引起血管内白细胞、血小板和纤维蛋白聚集,导致毛细血管小动脉栓塞,或者生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视网膜血管中,最终导致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进而造成视网膜缺血[25-26]。本研究中16例患者没有既往慢性病史,也没有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所以有理由认为AMN和PLR均与COVID-19相关。
本研究结果表明,AMN、PLR与COVID-19相关,但并非意味因果关系。由于样本量相对较小,而且存在潜在混杂因素,有必要进行更大样本的深入研究,以评估这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