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张磊, 刘沛洋, 王海燕, 王茹. 首诊于眼科的Cohen综合征1例.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4, 40(3): 222-224.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20722-00415 复制
版权信息: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期刊社《中华眼底病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改编
患儿男,6岁。因双眼畏光2年于2021年3月12日到陕西省眼科医院就诊。患儿为第一胎第一产,足月孕39周+5顺产。1岁时外院儿科诊断为“先天发育迟缓”,运动较同龄人差(约2岁时能说完整的词语,3岁时可行走)。否认夜盲及色盲,否认癫痫病史。父母非近亲结婚,无家族遗传病史。体格检查:体重24 kg,身高120 cm,头围48 cm;神志清晰,反应迟钝;面容特殊(头围小,头发浓密、发际线低,睑裂下斜,人中短,上嘴唇凸出)(图1A);通贯掌纹,手指脚趾较为纤细(图1B,1C);骨骼发育、心脏彩色超声及心电图检查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测得白细胞5.86×109个/L,中性粒细胞1.46×109 个/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24.8%。患儿父母表型无异常。眼科检查:双眼裸眼视力均为0.2;眼压正常。眼底检查,双眼视盘边界清楚,颜色略淡,视网膜平伏,黄斑中心凹反光不清。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双眼黄斑囊样反射,除中心凹外,椭圆体带和外层视网膜萎缩(图2)。激光扫描检眼镜检查,双眼黄斑中心凹旁色素沉着伴“牛眼样”黄斑病变(图3A,3B)。眼底自身荧光成像显示双眼黄斑环形强自身荧光,周围环绕弱自身荧光,外围强自身荧光累及后极部和视盘鼻侧(图3C,3D)。全视野视网膜电图(ERG)检查,双眼ERG各波振幅下降(图4)。门诊初步诊断:双眼黄斑囊样水肿(CME)。

1A示面容外观像,头围小,头发浓密、发际线低,睑裂下斜,人中短,上嘴唇凸出;1B示手掌外观像,手指纤细,通贯掌纹;1C示脚掌外观像,脚趾纤细

2A、2B分别示右眼、左眼 双眼黄斑囊样反射,除中心凹外,椭圆体带缺失和外层视网膜萎缩

3A、3B分别示右眼、左眼激光扫描检眼镜像,双眼黄斑中心凹旁色素沉着伴“牛眼样”黄斑病变;3C、3D分别示右眼、左眼眼底自身荧光像,双眼黄斑环形强自身荧光,周围环绕弱自身荧光,外围强自身荧光累及后极部

4A~4D分别示暗适应0.01 ERG、暗适应3.0 ERG、明适应3.0 ERG、明适应30 Hz闪烁光,ERG各波振幅下降
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在遵循《赫尔辛基宣言》原则下并取得患儿家长知情同意后,采集患儿及其父母静脉血,进行高通量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显示,患儿携带VPS13B基因复合杂合变异c.6940+1G>T和c.10156dup(p.Thr3386AsnfsTer3),分别来源于父亲、母亲(图5)。这两处变异在人类基因变异数据库(

患儿携带
讨论 VPS13B基因编码一种跨膜蛋白,参与囊泡介导的细胞内蛋白质运输和分类,并在眼睛、血液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中发挥作用。Cohen综合征是由VPS13B(COH1)基因突变导致的累及全身多器官系统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以躯体特征、智力发育迟缓、中性粒细胞减少和眼部异常为主要特征,又被称为“脑-肥胖-眼-骨骼”综合征[1]。
CME在Cohen综合征患者中发病率较高[2]。本例患儿同样存在双眼CME。有研究认为,Cohen综合征中的黄斑囊腔样表现可能是由于视网膜结构的异常,而不是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和视网膜内液体的积聚,如Cohen综合征患者可伴有高度近视和后巩膜葡萄肿,与视网膜劈裂有关,也可能导致相关视网膜病变的CME[3]。Cohen综合征相关视网膜病变表现为典型的视网膜色素变性,包括夜盲、周边视力丧失和进行性视网膜变性[1]。Chandler等[4]在22例Cohen综合征患者中发现,11例患者存在严重的晚期视网膜病变,包括血管狭窄、骨细胞样色素沉着和视盘苍白。本例患儿视盘颜色略淡,但未发现典型的色素改变,可能由于患儿年龄小,尚未出现这些改变。“牛眼样”黄斑病变也是Cohen综合征最常见的视网膜病变。Nasser等[1]报道5例Cohen综合征患者均存在“牛眼样”黄斑改变。本例患儿OCT检查显示,其黄斑中心保留部分正常的外层结构,而周围椭圆体带缺失,双眼基本对称;双眼眼底自身荧光成像呈“牛眼样”自身荧光改变。
Cohen综合征患者也常伴有高度近视[5],视力会逐渐恶化,在40岁时有明显的视力障碍,最终视力可能仅限于数指和光感。ERG在早期可检测出波形,但随着年龄增长会显示出衰减或消失的反应[2]。本例患儿双眼ERG各波振幅下降,提示视网膜功能下降。因其发育迟缓和配合困难,无法辨认视力表,没有完成矫正视力检查;但我们嘱其随访观察,注意近视防控,以避免发生高度近视及其并发症。Cohen综合征的全身表现包括面部特征:小头畸形、浓眉、低发际、长而粗的睫毛、下垂或波浪形的眼睑裂、凸出的中上切牙、耳垂厚而折叠不良等;躯体特征有躯干肥胖、肌张力减退和关节过度伸展;血液学白细胞减少,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减少。本例患儿除眼部症状外,同时存在如发育迟缓、特殊面容和血液学异常表现,符合Cohen综合征的全身表现。
本例患儿携带VPS13B基因复合杂合变异c.6940+1G>T和c.10156dup(p.Thr3386AsnfsTer3),分别遗传于父亲、母亲。变异c.6940+1G>T曾在年龄分别为2、3岁的2例无血缘关系的中国男性患儿中被检出,但这2例患儿均无眼部表型[6]。生物信息学预测该变异可能影响VPS13B基因mRNA的剪接。变异2c.10156dup(p.Thr3386AsnfsTer3)曾在1例2.5岁的意大利男性患儿中被检出,其眼部存在外斜视伴有眼底异常和先天性黄斑萎缩[7]。该变异为移码变异,影响阅读框架,产生一个提前终止密码子,导致蛋白质截短。VPS13B是高尔基复合体的一种结构膜蛋白,与Rab6(一种参与视网膜运输的蛋白质)相互作用,VPS13B基因的功能缺失可导致高尔基体完整性紊乱,可能与黄斑囊腔改变有关,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认为,该异常可致神经细胞生成减少,最突出的与神经相关表型包括进行性视网膜营养不良、非进行性智力残疾和出生后发育的小头畸形[8-9]。本例患儿携带的基因变异所致Cohen综合征表型在中国人群中为首次报道。
Cohen综合征引起的CME,其经典治疗包括局部和口服碳酸酐酶Ⅳ抑制剂(CAI),推测可通过改变视网膜色素上皮和Müller细胞内离子转运系统的极性排出液体[10]。但Gabrielle等[2]采用CAI治疗10例Cohen综合征引起的CME患者,发现其并不能改善患者水肿程度,且随着光感受器营养不良的进展,CME可能在成年期自发消失。本例患儿接受乙酰唑胺口服治疗,随访期间CME没有明显变化,还在进一步观察中。
当儿童出现发育迟缓和视网膜营养不良及其他全身表现时,需考虑 Cohen综合征。识别其临床特征并进行确认性基因检测非常重要,这可以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根据可能出现的全身问题需重点终身随访,预防并发症,并帮助患儿提高生活质量。
患儿男,6岁。因双眼畏光2年于2021年3月12日到陕西省眼科医院就诊。患儿为第一胎第一产,足月孕39周+5顺产。1岁时外院儿科诊断为“先天发育迟缓”,运动较同龄人差(约2岁时能说完整的词语,3岁时可行走)。否认夜盲及色盲,否认癫痫病史。父母非近亲结婚,无家族遗传病史。体格检查:体重24 kg,身高120 cm,头围48 cm;神志清晰,反应迟钝;面容特殊(头围小,头发浓密、发际线低,睑裂下斜,人中短,上嘴唇凸出)(图1A);通贯掌纹,手指脚趾较为纤细(图1B,1C);骨骼发育、心脏彩色超声及心电图检查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测得白细胞5.86×109个/L,中性粒细胞1.46×109 个/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24.8%。患儿父母表型无异常。眼科检查:双眼裸眼视力均为0.2;眼压正常。眼底检查,双眼视盘边界清楚,颜色略淡,视网膜平伏,黄斑中心凹反光不清。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双眼黄斑囊样反射,除中心凹外,椭圆体带和外层视网膜萎缩(图2)。激光扫描检眼镜检查,双眼黄斑中心凹旁色素沉着伴“牛眼样”黄斑病变(图3A,3B)。眼底自身荧光成像显示双眼黄斑环形强自身荧光,周围环绕弱自身荧光,外围强自身荧光累及后极部和视盘鼻侧(图3C,3D)。全视野视网膜电图(ERG)检查,双眼ERG各波振幅下降(图4)。门诊初步诊断:双眼黄斑囊样水肿(CME)。

1A示面容外观像,头围小,头发浓密、发际线低,睑裂下斜,人中短,上嘴唇凸出;1B示手掌外观像,手指纤细,通贯掌纹;1C示脚掌外观像,脚趾纤细

2A、2B分别示右眼、左眼 双眼黄斑囊样反射,除中心凹外,椭圆体带缺失和外层视网膜萎缩

3A、3B分别示右眼、左眼激光扫描检眼镜像,双眼黄斑中心凹旁色素沉着伴“牛眼样”黄斑病变;3C、3D分别示右眼、左眼眼底自身荧光像,双眼黄斑环形强自身荧光,周围环绕弱自身荧光,外围强自身荧光累及后极部

4A~4D分别示暗适应0.01 ERG、暗适应3.0 ERG、明适应3.0 ERG、明适应30 Hz闪烁光,ERG各波振幅下降
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在遵循《赫尔辛基宣言》原则下并取得患儿家长知情同意后,采集患儿及其父母静脉血,进行高通量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显示,患儿携带VPS13B基因复合杂合变异c.6940+1G>T和c.10156dup(p.Thr3386AsnfsTer3),分别来源于父亲、母亲(图5)。这两处变异在人类基因变异数据库(

患儿携带
讨论 VPS13B基因编码一种跨膜蛋白,参与囊泡介导的细胞内蛋白质运输和分类,并在眼睛、血液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中发挥作用。Cohen综合征是由VPS13B(COH1)基因突变导致的累及全身多器官系统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以躯体特征、智力发育迟缓、中性粒细胞减少和眼部异常为主要特征,又被称为“脑-肥胖-眼-骨骼”综合征[1]。
CME在Cohen综合征患者中发病率较高[2]。本例患儿同样存在双眼CME。有研究认为,Cohen综合征中的黄斑囊腔样表现可能是由于视网膜结构的异常,而不是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和视网膜内液体的积聚,如Cohen综合征患者可伴有高度近视和后巩膜葡萄肿,与视网膜劈裂有关,也可能导致相关视网膜病变的CME[3]。Cohen综合征相关视网膜病变表现为典型的视网膜色素变性,包括夜盲、周边视力丧失和进行性视网膜变性[1]。Chandler等[4]在22例Cohen综合征患者中发现,11例患者存在严重的晚期视网膜病变,包括血管狭窄、骨细胞样色素沉着和视盘苍白。本例患儿视盘颜色略淡,但未发现典型的色素改变,可能由于患儿年龄小,尚未出现这些改变。“牛眼样”黄斑病变也是Cohen综合征最常见的视网膜病变。Nasser等[1]报道5例Cohen综合征患者均存在“牛眼样”黄斑改变。本例患儿OCT检查显示,其黄斑中心保留部分正常的外层结构,而周围椭圆体带缺失,双眼基本对称;双眼眼底自身荧光成像呈“牛眼样”自身荧光改变。
Cohen综合征患者也常伴有高度近视[5],视力会逐渐恶化,在40岁时有明显的视力障碍,最终视力可能仅限于数指和光感。ERG在早期可检测出波形,但随着年龄增长会显示出衰减或消失的反应[2]。本例患儿双眼ERG各波振幅下降,提示视网膜功能下降。因其发育迟缓和配合困难,无法辨认视力表,没有完成矫正视力检查;但我们嘱其随访观察,注意近视防控,以避免发生高度近视及其并发症。Cohen综合征的全身表现包括面部特征:小头畸形、浓眉、低发际、长而粗的睫毛、下垂或波浪形的眼睑裂、凸出的中上切牙、耳垂厚而折叠不良等;躯体特征有躯干肥胖、肌张力减退和关节过度伸展;血液学白细胞减少,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减少。本例患儿除眼部症状外,同时存在如发育迟缓、特殊面容和血液学异常表现,符合Cohen综合征的全身表现。
本例患儿携带VPS13B基因复合杂合变异c.6940+1G>T和c.10156dup(p.Thr3386AsnfsTer3),分别遗传于父亲、母亲。变异c.6940+1G>T曾在年龄分别为2、3岁的2例无血缘关系的中国男性患儿中被检出,但这2例患儿均无眼部表型[6]。生物信息学预测该变异可能影响VPS13B基因mRNA的剪接。变异2c.10156dup(p.Thr3386AsnfsTer3)曾在1例2.5岁的意大利男性患儿中被检出,其眼部存在外斜视伴有眼底异常和先天性黄斑萎缩[7]。该变异为移码变异,影响阅读框架,产生一个提前终止密码子,导致蛋白质截短。VPS13B是高尔基复合体的一种结构膜蛋白,与Rab6(一种参与视网膜运输的蛋白质)相互作用,VPS13B基因的功能缺失可导致高尔基体完整性紊乱,可能与黄斑囊腔改变有关,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认为,该异常可致神经细胞生成减少,最突出的与神经相关表型包括进行性视网膜营养不良、非进行性智力残疾和出生后发育的小头畸形[8-9]。本例患儿携带的基因变异所致Cohen综合征表型在中国人群中为首次报道。
Cohen综合征引起的CME,其经典治疗包括局部和口服碳酸酐酶Ⅳ抑制剂(CAI),推测可通过改变视网膜色素上皮和Müller细胞内离子转运系统的极性排出液体[10]。但Gabrielle等[2]采用CAI治疗10例Cohen综合征引起的CME患者,发现其并不能改善患者水肿程度,且随着光感受器营养不良的进展,CME可能在成年期自发消失。本例患儿接受乙酰唑胺口服治疗,随访期间CME没有明显变化,还在进一步观察中。
当儿童出现发育迟缓和视网膜营养不良及其他全身表现时,需考虑 Cohen综合征。识别其临床特征并进行确认性基因检测非常重要,这可以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根据可能出现的全身问题需重点终身随访,预防并发症,并帮助患儿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