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吴怡媛, 陈思思, 杨超, 魏瑞华, 粘红. 白细胞介素-23受体过表达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小鼠辅助性T细胞17/调节性T细胞平衡的影响.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2, 38(5): 389-395.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10809-00428 复制
版权信息: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期刊社《中华眼底病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改编
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是一种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1]。CD4+T细胞在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中发挥主导作用,其中,辅助性T细胞17(Th17)通过分泌白细胞介素(IL)-17等多种炎性因子,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反应,是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主要致病细胞群[2-4];而调节性T细胞(Treg)特异性表达叉头状转录因子p3(Foxp3),主要分泌IL-10等抑炎因子,抑制机体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反应[5-6]。研究证实,Th17细胞与Treg细胞的平衡是维持眼内免疫稳态的基础,该平衡决定了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发展和转归[7-8]。目前研究认为,IL-23是维持Th17细胞稳定性和致病性的关键细胞因子[9-10],IL-23与Th17细胞表面的IL-23受体(IL-23R)结合,促进Th17细胞分泌IL-17、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炎性因子[4]。研究发现,IL-23R/IL-17轴在自身免疫性关节炎、炎性肠病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致病作用[11-12];在Vogt-Koyanagi-Harada综合征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L-23R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13],提示IL-23R可能参与了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发生和发展。但IL-23R对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具体作用及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以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为研究对象[14],采用慢病毒介导IL-23R过表达,初步探讨IL-23R对EAU疾病进程的影响和对Th17/Treg平衡的调控作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材料
人胚胎肾细胞系293T(美国ATCC细胞库);IL-23R过表达质粒pReceiver-Lv201-IL-23R及其对照质粒(美国Gene-Copoeia公司);辅助包装质粒pSPAX2和pMD2.G(美国Addgene公司);LipoFiterTM (上海汉恒生物有限公司);聚乙二醇8000、Dulbecco改良Eagle培养基(美国Gibco公司);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1-20(IRBP1-20)多肽片段(上海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合成);结核分枝杆菌H37RA(美国Difco公司);百日咳毒素、弗氏不完全佐剂(美国Sigma公司);RPMI1640培养基、胎牛血清(美国Hyclone公司);小鼠IL-17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试剂盒、重组鼠IL-23蛋白(美国R&D公司);RNA提取试剂盒(美国EZBioscience公司);逆转录试剂盒、SYBR Green 2× Master Mix(美国Thermo公司);佛波醇12-十四酸酯13-乙酸酯(PMA)、布雷菲尔得菌素A(BFA)、钙离子霉素(美国Sigma公司);固定剂、破膜剂、TruStain FcX™ PLUS封闭剂、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抗小鼠IL-17流式抗体(FITC-IL-17)、巯基化藻红蛋白(PE)标记的抗小鼠CD4流式抗体(PE-CD4),FITC标记的抗小鼠CD4流式抗体(FITC-CD4)、PE标记的抗小鼠Foxp3流式抗体(PE-Foxp3)(美国Biolegend公司);7900HTFAST实时聚合酶链反应(PCR)仪(爱普拜斯应用生物系统贸易上海有限公司);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美国BD公司)。
1.2 实验动物分组、EAU模型建立及T细胞分离
健康雌性C57BL/6J小鼠12只,鼠龄8~10周,体重约20 g,无特定病原体级(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实验前排除眼部疾病及其他异常。饲养环境及实验操作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实验动物管理条例》规定,并获得天津医科大学动物管理及使用委员会批准(批准号:TJYY2019110117)。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LV-Ctrl组、LV-IL-23R组,每组各为6只。小鼠尾静脉分别注射200 μl滴度为1×108 TU/ml的对照慢病毒或IL-23R过表达慢病毒[15-16]。注射后7 d,两组小鼠腹腔注射800 ng百日咳毒素,于小鼠单后足和脊柱两侧皮下注射含有200 μg IRBP1-20、0.8 mg结核分枝杆菌H37RA和不完全弗氏佐剂的乳化剂,建立EAU模型,免疫当天记作0 d。免疫后30 d,取小鼠脾脏和淋巴结研磨并过滤,将滤液加入尼龙柱密封,37 ℃培养1 h,完全培养基冲洗尼龙柱,得到T细胞悬液。
1.3 小鼠视网膜炎症临床观察及组织病理学检查
免疫后13 d开始,每2天行间接检眼镜检查,参照Caspi[17]评分标准对炎症反应程度进行评分。免疫后30 d,深度麻醉处死小鼠,摘除眼球作石蜡病理切片,沿视盘矢状面制作5 μm厚度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视网膜病变情况。参照Caspi[17]评分标准进行组织病理学评分。
1.4 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小鼠脾脏中IL-23R及T细胞中IL-17、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γt(RORγt)、IL-10和Foxp3 mRNA相对表达量
分离各组小鼠脾脏后剪取部分脾脏组织研磨,提取脾脏总RNA;提取各组小鼠T细胞总RNA;将RNA逆转录合成cDNA,以磷酸甘油醛脱氢酶为内参照。采用Premier 5.0软件设计正向、反向引物(表1)。反应体系:SYBR Green 2× Master Mix 4 μl,正反向引物各1 μl,cDNA模板2 μl;反应条件:95 ℃预变性10 min,95 ℃变性15 s,60 ℃退火及延伸1 min,40个循环。相对表达式计算使用相对量化方程2−ΔΔCt。

1.5 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L-17水平
免疫后30 d,摘除各组小鼠眼球,收集静脉血,离心后吸取上层血清。参照小鼠IL-17 ELISA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IL-17水平。
1.6 流式细胞仪检测Th17、Treg细胞比率
Treg细胞检测:T细胞中加入破膜固定液,4 ℃避光过夜;TruStainFcX™ PLUS封闭细胞表面Fc受体,加入FITC-CD4和PE-Foxp3抗体,4 ℃避光孵育2 h染色。Th17细胞检测:T细胞与经射线处理的抗原提呈细胞共培养,加入10 mg/ml IRBP1-20和10 ng/ml IL-23刺激,8 d后收集共培养细胞,于含有50 ng/ml PMA、1 μg/ml BFA和1 μg/ml钙离子霉素的培养基中刺激4~6 h,破膜固定,封闭,FITC-IL-17和PE-CD4抗体标记。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IQR)表示。采用Shapiro-Wilk检验数据正态性,组间均数以Levene检验方差齐性。组间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qRT-PCR结果显示,LV-Ctrl组、LV-IL-23R组小鼠脾脏中IL-23R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1.00)、9.87(2.79);LV-IL-23R组小鼠IL-23R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87,P=0.037)。
LV-Ctrl组,免疫后13~15 d,视网膜血管轻微炎症和视盘水肿;17~21 d,疾病逐渐加重,血管扩张,周围可见白色渗出,视网膜弥漫性点状浸润,21 d炎症达到高峰;22~29 d,炎症逐渐缓解至基本消退。LV-IL-23R组,视网膜血管纡曲、扩张伴血管鞘,视网膜大面积水肿,点状浸润增多并形成大量线状炎性浸润灶。免疫后13 d,LV-IL-23R组、LV-Ctrl组小鼠眼底炎症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01,P=0.058);免疫后15~29 d,LV-IL-23R组小鼠眼底炎症评分均高于LV-Ctr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29、-6.578、-7.768、-10.183、-6.325、-7.304、-4.841、-6.872,P<0.001)(图1)。

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LV-Ctrl组视网膜和玻璃体内可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视网膜整体增厚,局部可见轻微皱褶。LV-IL-23R组,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视网膜血管炎及视网膜全层受损,视网膜各层结构松散,可见广泛视网膜皱褶(图2A,2B)。LV-IL-23R组小鼠视网膜组织病理学评分明显高于LV-Ctr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39,P=0.001)(图2C)。

ELISA检测结果显示,LV-IL-23R组、LV-Ctrl组小鼠血清中IL-17浓度分别为(226.03±37.79)、(104.09±24.38)pg/ml;LV-IL-23R组明显高于LV-Ctr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23,P=0.002)。
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LV-IL-23R组CD4+IL-17+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LV-Ctr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90,P=0.002)(图3);LV-IL-23R组小鼠脾脏和淋巴结细胞中CD4+Foxp3+ T细胞比例较LV-Ctrl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00,P=0.006)(图4)。


q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LV-Ctrl组比较,LV-IL-23R组小鼠T细胞中IL-17、RORγt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IL-10、Foxp3 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13、-5.922、4.844、7.572,P=0.003、0.004、0.008、0.002)(图5)。

3 讨论
Th17细胞是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主要致病细胞群[4],通过分泌IL-17等炎性因子,破坏血视网膜屏障并招募其他炎性细胞进入视网膜,引起视网膜和脉络膜的炎症反应[4,18-20]。我们既往研究发现,在Th17细胞中过表达IL-23R可增强致病性Th17相关基因的表达和IL-17的分泌[21],表明IL-23R对IRBP特异性Th17细胞反应具有促进作用,提示IL-23R可能与EAU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表明,IL-23R参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22-26],但其对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作用尚不明确。鉴于慢病毒载体高感染效率,低免疫原性和稳定表达的特点[27-28],本研究选择慢病毒介导IL-23R在EAU小鼠体内过表达,在此基础上观察IL-23R过表达对EAU发生发展的影响,初步探究其发挥作用的细胞学机制。
本研究结果显示,LV-IL-23R感染可显著增加EAU小鼠脾脏中IL-23R mRNA相对表达量,表明IL-23R在小鼠体内成功过表达,且明显加重EAU小鼠视网膜炎症反应,不同时期的EAU临床评分均显著升高;视网膜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IL-23R过表达明显加重视网膜的组织病理学损伤。上述结果证明IL-23R过表达能够促进EAU进展。Lee等[29]发现,IL-23R-/-小鼠对实验性脑脊髓膜炎的易感性降低,其脊髓实质和脑膜中未见炎性浸润灶;而在炎性肠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动物模型中,敲除IL-23R基因同样能缓解炎症反应[11,30],与本研究结论一致。
为进一步明确IL-23R在EAU中的作用机制,我们观察了两组小鼠Th17细胞和Treg细胞的变化。结果显示,IL-23R过表达显著上调小鼠脾脏和淋巴结中的Th17细胞比例,下调Treg细胞比例;同时,LV-IL-23R组小鼠T细胞中IL-17和RORγt 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IL-10、Foxp3 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表明IL-23R过表达促进Th17细胞反应,同时抑制Treg细胞反应;另外,本研究检测了小鼠血清中IL-17水平,结果显示,IL-23R过表达能够促进EAU小鼠体内IL-17分泌。上述结果提示,IL-23R过表达可破坏EAU小鼠的Th17/Treg平衡,使其向Th17方向偏移。与本结果相似,Dai等[30]、Schmidt等[31]研究发现,在SLE模型中,IL-23R-/-小鼠的肾炎症状明显缓解,脾脏、淋巴结细胞中Treg细胞比例升高而Th17细胞比例下降,且相比直接中和IL-17A,阻断IL-23/IL-23R通路能更有效地缓解狼疮性肾炎,表明除参与Th17细胞反应外,IL-23R亦可调控Treg细胞,通过影响Th17/Treg平衡在SLE的炎症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IL-23R对Th17/Treg平衡的调控机制较为复杂。文献报道,在炎性肠病小鼠模型中,IL-23R可通过上调T细胞中的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诱导激酶1,促进Th17细胞反应,抑制Treg细胞极化和功能[32];而在SLE小鼠中,IL-23/IL-23R通过下调T细胞核中核因子-kB p65的表达抑制IL-2分泌,IL-2水平的降低进一步阻碍Treg细胞的分化,从而干扰Th17/Treg平衡[30]。然而IL-23R在EAU中调控Th17/Treg平衡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是,通过不同时期眼底临床观察明确IL-23R对EAU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但缺乏对各组小鼠视网膜组织病理学的动态评估,应做进一步探索以完善研究。
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是一种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1]。CD4+T细胞在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中发挥主导作用,其中,辅助性T细胞17(Th17)通过分泌白细胞介素(IL)-17等多种炎性因子,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反应,是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主要致病细胞群[2-4];而调节性T细胞(Treg)特异性表达叉头状转录因子p3(Foxp3),主要分泌IL-10等抑炎因子,抑制机体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反应[5-6]。研究证实,Th17细胞与Treg细胞的平衡是维持眼内免疫稳态的基础,该平衡决定了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发展和转归[7-8]。目前研究认为,IL-23是维持Th17细胞稳定性和致病性的关键细胞因子[9-10],IL-23与Th17细胞表面的IL-23受体(IL-23R)结合,促进Th17细胞分泌IL-17、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炎性因子[4]。研究发现,IL-23R/IL-17轴在自身免疫性关节炎、炎性肠病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致病作用[11-12];在Vogt-Koyanagi-Harada综合征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L-23R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13],提示IL-23R可能参与了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发生和发展。但IL-23R对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具体作用及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以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为研究对象[14],采用慢病毒介导IL-23R过表达,初步探讨IL-23R对EAU疾病进程的影响和对Th17/Treg平衡的调控作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材料
人胚胎肾细胞系293T(美国ATCC细胞库);IL-23R过表达质粒pReceiver-Lv201-IL-23R及其对照质粒(美国Gene-Copoeia公司);辅助包装质粒pSPAX2和pMD2.G(美国Addgene公司);LipoFiterTM (上海汉恒生物有限公司);聚乙二醇8000、Dulbecco改良Eagle培养基(美国Gibco公司);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1-20(IRBP1-20)多肽片段(上海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合成);结核分枝杆菌H37RA(美国Difco公司);百日咳毒素、弗氏不完全佐剂(美国Sigma公司);RPMI1640培养基、胎牛血清(美国Hyclone公司);小鼠IL-17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试剂盒、重组鼠IL-23蛋白(美国R&D公司);RNA提取试剂盒(美国EZBioscience公司);逆转录试剂盒、SYBR Green 2× Master Mix(美国Thermo公司);佛波醇12-十四酸酯13-乙酸酯(PMA)、布雷菲尔得菌素A(BFA)、钙离子霉素(美国Sigma公司);固定剂、破膜剂、TruStain FcX™ PLUS封闭剂、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抗小鼠IL-17流式抗体(FITC-IL-17)、巯基化藻红蛋白(PE)标记的抗小鼠CD4流式抗体(PE-CD4),FITC标记的抗小鼠CD4流式抗体(FITC-CD4)、PE标记的抗小鼠Foxp3流式抗体(PE-Foxp3)(美国Biolegend公司);7900HTFAST实时聚合酶链反应(PCR)仪(爱普拜斯应用生物系统贸易上海有限公司);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美国BD公司)。
1.2 实验动物分组、EAU模型建立及T细胞分离
健康雌性C57BL/6J小鼠12只,鼠龄8~10周,体重约20 g,无特定病原体级(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实验前排除眼部疾病及其他异常。饲养环境及实验操作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实验动物管理条例》规定,并获得天津医科大学动物管理及使用委员会批准(批准号:TJYY2019110117)。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LV-Ctrl组、LV-IL-23R组,每组各为6只。小鼠尾静脉分别注射200 μl滴度为1×108 TU/ml的对照慢病毒或IL-23R过表达慢病毒[15-16]。注射后7 d,两组小鼠腹腔注射800 ng百日咳毒素,于小鼠单后足和脊柱两侧皮下注射含有200 μg IRBP1-20、0.8 mg结核分枝杆菌H37RA和不完全弗氏佐剂的乳化剂,建立EAU模型,免疫当天记作0 d。免疫后30 d,取小鼠脾脏和淋巴结研磨并过滤,将滤液加入尼龙柱密封,37 ℃培养1 h,完全培养基冲洗尼龙柱,得到T细胞悬液。
1.3 小鼠视网膜炎症临床观察及组织病理学检查
免疫后13 d开始,每2天行间接检眼镜检查,参照Caspi[17]评分标准对炎症反应程度进行评分。免疫后30 d,深度麻醉处死小鼠,摘除眼球作石蜡病理切片,沿视盘矢状面制作5 μm厚度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视网膜病变情况。参照Caspi[17]评分标准进行组织病理学评分。
1.4 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小鼠脾脏中IL-23R及T细胞中IL-17、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γt(RORγt)、IL-10和Foxp3 mRNA相对表达量
分离各组小鼠脾脏后剪取部分脾脏组织研磨,提取脾脏总RNA;提取各组小鼠T细胞总RNA;将RNA逆转录合成cDNA,以磷酸甘油醛脱氢酶为内参照。采用Premier 5.0软件设计正向、反向引物(表1)。反应体系:SYBR Green 2× Master Mix 4 μl,正反向引物各1 μl,cDNA模板2 μl;反应条件:95 ℃预变性10 min,95 ℃变性15 s,60 ℃退火及延伸1 min,40个循环。相对表达式计算使用相对量化方程2−ΔΔCt。

1.5 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L-17水平
免疫后30 d,摘除各组小鼠眼球,收集静脉血,离心后吸取上层血清。参照小鼠IL-17 ELISA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IL-17水平。
1.6 流式细胞仪检测Th17、Treg细胞比率
Treg细胞检测:T细胞中加入破膜固定液,4 ℃避光过夜;TruStainFcX™ PLUS封闭细胞表面Fc受体,加入FITC-CD4和PE-Foxp3抗体,4 ℃避光孵育2 h染色。Th17细胞检测:T细胞与经射线处理的抗原提呈细胞共培养,加入10 mg/ml IRBP1-20和10 ng/ml IL-23刺激,8 d后收集共培养细胞,于含有50 ng/ml PMA、1 μg/ml BFA和1 μg/ml钙离子霉素的培养基中刺激4~6 h,破膜固定,封闭,FITC-IL-17和PE-CD4抗体标记。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IQR)表示。采用Shapiro-Wilk检验数据正态性,组间均数以Levene检验方差齐性。组间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qRT-PCR结果显示,LV-Ctrl组、LV-IL-23R组小鼠脾脏中IL-23R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1.00)、9.87(2.79);LV-IL-23R组小鼠IL-23R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87,P=0.037)。
LV-Ctrl组,免疫后13~15 d,视网膜血管轻微炎症和视盘水肿;17~21 d,疾病逐渐加重,血管扩张,周围可见白色渗出,视网膜弥漫性点状浸润,21 d炎症达到高峰;22~29 d,炎症逐渐缓解至基本消退。LV-IL-23R组,视网膜血管纡曲、扩张伴血管鞘,视网膜大面积水肿,点状浸润增多并形成大量线状炎性浸润灶。免疫后13 d,LV-IL-23R组、LV-Ctrl组小鼠眼底炎症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01,P=0.058);免疫后15~29 d,LV-IL-23R组小鼠眼底炎症评分均高于LV-Ctr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29、-6.578、-7.768、-10.183、-6.325、-7.304、-4.841、-6.872,P<0.001)(图1)。

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LV-Ctrl组视网膜和玻璃体内可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视网膜整体增厚,局部可见轻微皱褶。LV-IL-23R组,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视网膜血管炎及视网膜全层受损,视网膜各层结构松散,可见广泛视网膜皱褶(图2A,2B)。LV-IL-23R组小鼠视网膜组织病理学评分明显高于LV-Ctr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39,P=0.001)(图2C)。

ELISA检测结果显示,LV-IL-23R组、LV-Ctrl组小鼠血清中IL-17浓度分别为(226.03±37.79)、(104.09±24.38)pg/ml;LV-IL-23R组明显高于LV-Ctr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23,P=0.002)。
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LV-IL-23R组CD4+IL-17+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LV-Ctr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90,P=0.002)(图3);LV-IL-23R组小鼠脾脏和淋巴结细胞中CD4+Foxp3+ T细胞比例较LV-Ctrl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00,P=0.006)(图4)。


q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LV-Ctrl组比较,LV-IL-23R组小鼠T细胞中IL-17、RORγt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IL-10、Foxp3 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13、-5.922、4.844、7.572,P=0.003、0.004、0.008、0.002)(图5)。

3 讨论
Th17细胞是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主要致病细胞群[4],通过分泌IL-17等炎性因子,破坏血视网膜屏障并招募其他炎性细胞进入视网膜,引起视网膜和脉络膜的炎症反应[4,18-20]。我们既往研究发现,在Th17细胞中过表达IL-23R可增强致病性Th17相关基因的表达和IL-17的分泌[21],表明IL-23R对IRBP特异性Th17细胞反应具有促进作用,提示IL-23R可能与EAU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表明,IL-23R参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22-26],但其对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作用尚不明确。鉴于慢病毒载体高感染效率,低免疫原性和稳定表达的特点[27-28],本研究选择慢病毒介导IL-23R在EAU小鼠体内过表达,在此基础上观察IL-23R过表达对EAU发生发展的影响,初步探究其发挥作用的细胞学机制。
本研究结果显示,LV-IL-23R感染可显著增加EAU小鼠脾脏中IL-23R mRNA相对表达量,表明IL-23R在小鼠体内成功过表达,且明显加重EAU小鼠视网膜炎症反应,不同时期的EAU临床评分均显著升高;视网膜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IL-23R过表达明显加重视网膜的组织病理学损伤。上述结果证明IL-23R过表达能够促进EAU进展。Lee等[29]发现,IL-23R-/-小鼠对实验性脑脊髓膜炎的易感性降低,其脊髓实质和脑膜中未见炎性浸润灶;而在炎性肠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动物模型中,敲除IL-23R基因同样能缓解炎症反应[11,30],与本研究结论一致。
为进一步明确IL-23R在EAU中的作用机制,我们观察了两组小鼠Th17细胞和Treg细胞的变化。结果显示,IL-23R过表达显著上调小鼠脾脏和淋巴结中的Th17细胞比例,下调Treg细胞比例;同时,LV-IL-23R组小鼠T细胞中IL-17和RORγt 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IL-10、Foxp3 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表明IL-23R过表达促进Th17细胞反应,同时抑制Treg细胞反应;另外,本研究检测了小鼠血清中IL-17水平,结果显示,IL-23R过表达能够促进EAU小鼠体内IL-17分泌。上述结果提示,IL-23R过表达可破坏EAU小鼠的Th17/Treg平衡,使其向Th17方向偏移。与本结果相似,Dai等[30]、Schmidt等[31]研究发现,在SLE模型中,IL-23R-/-小鼠的肾炎症状明显缓解,脾脏、淋巴结细胞中Treg细胞比例升高而Th17细胞比例下降,且相比直接中和IL-17A,阻断IL-23/IL-23R通路能更有效地缓解狼疮性肾炎,表明除参与Th17细胞反应外,IL-23R亦可调控Treg细胞,通过影响Th17/Treg平衡在SLE的炎症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IL-23R对Th17/Treg平衡的调控机制较为复杂。文献报道,在炎性肠病小鼠模型中,IL-23R可通过上调T细胞中的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诱导激酶1,促进Th17细胞反应,抑制Treg细胞极化和功能[32];而在SLE小鼠中,IL-23/IL-23R通过下调T细胞核中核因子-kB p65的表达抑制IL-2分泌,IL-2水平的降低进一步阻碍Treg细胞的分化,从而干扰Th17/Treg平衡[30]。然而IL-23R在EAU中调控Th17/Treg平衡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是,通过不同时期眼底临床观察明确IL-23R对EAU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但缺乏对各组小鼠视网膜组织病理学的动态评估,应做进一步探索以完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