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琼, 丁小燕, 黄思建, 黎小瑜, 孙立梅, 李松珊, 张婷, 黄莉, 李加青. 色素失禁症相关视网膜病变12例患者临床分析.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1, 37(4): 277-283.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00826-00407 复制
版权信息: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期刊社《中华眼底病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改编
色素失禁症(IP)又称为Bloch Sulzberger综合征,是一种临床较少见的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致病基因为IKBKG(又称为NEMO),定位于Xq28[1]。由于男性患者多于出生前死亡[2],临床所见患者多为女性。IP主要影响外胚层器官,引起皮肤、牙、骨骼、眼和神经系统多种变化,其中35%~77%的患者累及眼部[3]。IP相关视网膜病变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相似,多表现为视网膜血管异常,包括存在无血管区、血管纡曲扩张和闭塞、新生血管形成等,晚期玻璃体增生引起渗出性或牵引性视网膜脱离,部分患眼伴有视神经萎缩、斜视、白内障、眼球震颤等[2]。目前关于IP相关视网膜病变多为个案报道。我们回顾性分析了一组IP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回顾性临床病例研究。本研究经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伦理委员会审批(伦理编号:2014MEKY048)。行基因检测者,患儿监护人或患者均获知情并签署相关书面文件。
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IP或IP相关视网膜病变患者12例24只眼纳入本研究。年龄>4岁患者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和眼压测量。所有患者均于表面麻醉或全身麻醉下行眼前节、玻璃体、眼底检查。眼底检查采用儿童广角数码视网膜成像系统或激光扫描检眼镜进行,必要时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行基因检测8例。
详细询问家族遗传史,特别注意患者母亲皮肤情况和眼病表现。记录患儿出生孕周、生产方式、出生体重和全身病史;母亲孕期用药史、流产史。
参照文献[4]的标准确立IP诊断标准:(1)有阳性家族史者,符合1条以下主要指标:①典型皮疹史;②色素沉着;③皮肤毛发损伤;④秃顶;⑤牙齿异常;⑥视网膜病变;⑦多次妊娠男胎流产证据。(2)无阳性家族史者,至少需要1条以下主要指标及1条次要指标。主要指标:①典型新生儿期红斑、水疱,水疱内含嗜酸性粒细胞;②典型躯干部线状色素沉着;③皮肤线状萎缩或秃发。次要指标:①牙齿异常;②秃发;③指甲异常;④视网膜病变。
参照文献[5-6]的分类方法对IP相关视网膜病变进行分级(表1)。双眼等级不同者定义为不对称型。

符合以下至少1项时定义为有活动性病变:(1)周边视网膜有大于10个视盘直径的无血管区,并伴有血管扩张、纡曲改变。(2)有明确视网膜新生血管及渗漏。(3)可见视网膜出血或玻璃体积血。(4)局限的牵引性视网膜脱离。有活动性病变者,给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视网膜激光光凝或玻璃体切割手术(PPV);无活动性病变者给予观察。所有患者1~3个月随访1次。随访时间6~4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7个月。
行基因检测的8例患者,抽取外周静脉血5 ml,按标准流程提取基因组DNA,对质量达标样品构建测序文库。利用液相杂交法将探针与目标区域结合,洗去非目标区域片段后,将目标区域回收并进行扩增。质检合格的样品在精确定量后进行高通量测序,使用全外显子检测模块对23 585个基因编码区进行检测。根据文献[7]报道,IP与IKBKG基因4~10号外显子缺失有关,设计引物In2和JF3R。长片段聚合酶链式反应(L-PCR)对IKBKG基因4~10号外显子进行检测。其余外显子区域因存在假基因(ΔIKBKG),采用目前可获得的方法难以查出。
采用IBM SPSS25.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离散型变量(如患者例数等)以频数和频率(百分数)表示;连续型变量使用正态性Kolmogotov-Smirnov方法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变量以平均数和标准差表示,并使用t检验进行总体均值的比较;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变量以中位数表示,并使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总体中位数的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均为女性。首诊眼科时年龄1个月~31岁,平均年龄(6.3±9.8)岁。≤10岁9例(75%,9/12),其中<1岁3例;>10岁3例(25%,3/12),其中>18岁2例。试管婴儿1例。顺产8例,剖宫产4例。早产儿2例,其中胎龄33、35周各1例;足月儿10例,其中胎龄37~41周7例,>41周3例。出生体重<2500 g 3例,2800~4000 g 9例。4例患者母亲幼时有皮肤病变,均未获诊断。所有患者母亲均未发现明显眼部病变。5例患者母亲曾有自然流产史,其中≥2次者3例,1次者2例(表2)。

因皮肤病变儿科确诊IP者6例(50%,6/12)。其中,根据儿科医生建议主动行眼科筛查(转诊者)3例(25%,3/12),其平均年龄(0.4±0.5)岁(中位年龄:2个月),首诊既确诊;未获转诊建议9例(非转诊者),包括因视力障碍首诊眼科者3例(25%,3/12)和眼科就诊前未确诊IP者6例(50%,6/12),其首诊平均年龄(8.2±10.8)岁(中位年龄:3岁)。非转诊者首诊年龄较转诊者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41,P<0.05)。非转诊者9例中,因视力不佳、眼球小、白瞳、斜视而就诊者分别为6、1、1、1例。
12例中,四肢或躯干部散在色素沉着9例,色素消退期皮肤表现2例,无相关皮肤改变1例。4岁以上首诊患儿皮肤改变轻微。瘢痕性顶秃5例。牙齿发育异常8例,包括缺牙、呈锥形牙、牙齿切缘不规整。合并癫痫、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甲状腺功能低下1例;未见其他全身改变11例(表2)。
行BCVA检查和眼压测量3例6只眼。其中,BCVA无光感者2只眼;手动/50 cm者1只眼;0.32~1.0者3只眼。眼压均未见异常。眼底未见明显异常1例2只眼(8.3%,2/24)。IP相关视网膜病变11例22只眼(91.7%,22/24)。24只眼中,玻璃体积血1只眼(4.2%,1/24),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异常或脱失5只眼(20.8%,5/24),视网膜皱襞(图1A)1只眼(4.2%,1/24),黄斑异位(图1B)1只眼(4.2%,1/24),视网膜周边部无血管区(图1C)3只眼(12.5%,3/24),视网膜新生血管(图1D)5只眼(20.8%,5/24),全周视网膜脱离、眼球萎缩(图1E)6只眼(25.0%,6/24)。

11例15只眼行FFA检查,7例7只眼因对侧眼全视网膜脱离未行FFA检查。其中,未见明显异常1只眼,视网膜周边无血管区(图2A)13只眼(86.7%,13/15),视网膜新生血管局灶性强荧光且晚期荧光素渗漏增大(图2B)6只眼(40%,6/15),视网膜末梢血管纡曲、扩张伴轻微荧光素渗漏者(图2C)9只眼(60%,9/15),视网膜周边部血管吻合支(图2D)6只眼(40%,6/15),周边末梢血管襻样改变(图2E)4只眼(26.7%,4/15),视网膜皱襞(图2F)2只眼(13.3%,2/15),黄斑区无血管区缩小(图2G)2只眼(13.3%,2/15),黄斑部异常视网膜血管1只眼(6.7%,1/15),视网膜前出血1只眼(6.7%,1/15)。

24只眼中,存在并发症10只眼(41.7%,10/24)。其中,并发性白内障8只眼(33.3%,8/24),眼球震颤2只眼(8.3%,2/24),继发性青光眼、高度近视、直觉性内斜视及眼球萎缩各1只眼(4.2%,1/24)。
IP相关视网膜病变分级结果显示,根据Holmstrom和Thoren[5]分类法,24只眼中,眼底未见明显异常者1只眼,1、2、3级者分别为5、9、9只眼。双眼对称者3例,不对称者9例。转诊者3例6只眼中,未见明显异常1只眼,1、2、3级分别为2、2、1只眼。非转诊者9例18只眼中,1、2、3级分别为3、7、8只眼。根据Peng等[6]分类法,24只眼中,眼底未见明显异常2只眼,1、2、3、4、5级分别为5、2、8、1、6只眼。双眼对称者4例,不对称者8例。转诊者3例6只眼中,眼底未见明显异常2只眼;1、2、3级分别为2、1、1只眼,平均级数1.167级(中位级数:1级)。非转诊者9例18只眼中,1、2、3、4、5级分别为3、1、7、1、6只眼,平均级数为3.334级(中位级数:3级)。转诊者、非转诊者视网膜病变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52,P=0.006)(表3)。

24只眼中,眼底有活动性病变7只眼(29.2%,7/24)。其中,视网膜周边部新生血管6只眼;玻璃体积血合并高眼压1只眼。行单纯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2只眼,单次抗VEGF药物治疗1只眼,激光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1只眼,PPV联合激光光凝治疗2只眼,预防性激光虹膜周边切除1只眼。眼底无活动性病变17只眼。随访期间,眼底病变未进展23只眼。凡进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者视网膜病变活动性有效控制(图3),且随访期内无明显进展;仅1只眼行单纯抗VEGF药物治疗者复发视网膜视盘新生血管,再次行抗VEGF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因患儿脑电图提示癫痫,患儿家属拒绝全身麻醉下行激光治疗,末次随访时发展为玻璃体积血。

行基因检测的8例中,IKBKG基因4~10号外显子缺失(图4)3例(37.5%,3/8),该突变是已知突变[7-8]。检出基因突变者与未检出者之间,临床表型未见明显差异。

3 讨论
IP或Bloch-Sulzberger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X连锁显性多系统疾病,主要累及皮肤、牙、眼、神经系统及骨骼等外胚层组织[4, 9]。90%以上患者出生后出现皮肤改变,表现为四肢及躯干部散在色素沉着,且皮肤改变为自限性,至学龄前可完全消退。本组12例患者中,转诊至眼科进行主动筛查3例,以眼科症状为首诊9例。患儿家长主诉中均未提及皮肤病变,颜面部等暴露区域也未见皮肤改变,在进一步询问皮肤病史或全身皮肤检查时,明确具有皮肤特征性改变进而确立诊断。临床中年轻女性出现不明原因视网膜新生血管或增生性改变时,需要考虑IP的可能。
IP最具特征性病变包括视网膜血管发育异常和RPE改变,常出现视网膜缺血和新生血管,伴有出血、渗出、纤维增生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与ROP和家族性渗出性视网膜病变(FEVR)不易鉴别[10-16]。本组IP患儿与ROP、FEVR不同,91.7%的患儿为双眼同时发病(11/12)且具有高度不对称性(66.7%,8/12),可作为鉴别要点辅助诊断,且不可遗漏对侧眼的详细检查,尤其是周边部视网膜情况。
IP眼部表现多样,以视网膜血管性病变及RPE改变为典型特征,但具有显著异质性[2]。本组12例24只眼中,主动筛查者3例6只眼眼底病变程度轻,其中1例2只眼眼底未见明显异常,RPE异常、视网膜周边部无血管区、视网膜周边部新生血管分别为2、1、1只眼,未见全视网膜脱离等终末期改变。以眼部症状首诊的非转诊者9例18只眼中,RPE异常、视网膜周边部无血管区、视网膜周边部新生血管、全周视网膜脱离、眼球萎缩分别为3、1、7、7只眼。转诊者与非转诊者确诊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非转诊者眼底病变严重程度显著高于转诊者。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多数IP患者为足月婴儿,出生体重正常,不属于新生儿眼病筛查范围,临床上容易被忽略[16]。同一项大样本研究表明,IP相关视网膜病变几乎均发生在出生后1周内(65/66),甚至多数在3 d内(62/65)[16]。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多数IP患者若能出生后立即接受筛查,有利于早诊断早治疗,保存患儿有用视功能。因此,应加强多学科协作,新生儿科、皮肤科和眼科医生通力合作,重视IP眼底筛查[5, 17]。我们建议疑诊IP患儿出生后应尽早进行眼底筛查,以72 h内为佳。若随访发现眼部异常应酌情增加随访频率,并建议行FFA检查以协助诊断、指导治疗。
IP遗传方式为X连锁显性遗传,其发病与IKBKG基因缺陷有关。IKBKG位于Xq28染色体,长23 kb,包含10个外显子,编码415个氨基酸。IP临床基因检测阳性率低,本组行基因检测的8例中,阳性率为37.5%。其原因主要为:(1)假基因的干扰,IKBKG基因下游35.5 kb的重复区域中,存在一个高度同源的假基因,称为ΔIKBKG,序列排列方向与IKBKG基因相反。(2)基因长片段缺失,IP发病并非由传统点突变引起,而是与IKBKG基因的外显子4~10的长片段缺失有关。目前下一代基因测序(NGS)技术对该基因的长片段检测无效,需使用L-PCR技术。约80%的IP患者由IKBKG基因4~10号外显子缺失导致[18]。本组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的8例患者中,仅3例(37.5%)检测到IKBKG基因4~10外显子缺失,其余5例均未检测出疾病相关变异。所以,IKBKG基因检测到致病突变可明确诊断,但阴性不能排除该诊断。目前主要基于临床表现即可确立诊断,同时家族史或母亲既往流产史有利于确立诊断[18-19]。
由于IP与ROP临床表现相似,既往常用冷冻疗法或激光光凝对无血管区进行治疗,预防视网膜脱离或视网膜新生血管导致的玻璃体积血[20-22]。然而,上述两种方法疗效有限并可引起大面积视野缺损[23]。目前抗VEGF药物治疗IP相关视网膜病变成为临床首选。本研究结果显示,视网膜激光光凝联合或不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均可有效抑制IP相关视网膜病变的新生血管形成。既往研究也表明,抗VEGF药物治疗IP相关视网膜新生血管可获得一定疗效[24]。仅当出现不可吸收的玻璃体积血或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时,方选择PPV[25]。
由于IP临床罕见,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观察,因此存在样本量小、临床治疗方案不统一等局限性。但本研究为迄今为止国内最大IP研究之一,具有随访时间长,有基因学诊断支持等优点。通过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基因学诊断的总结,我们建议,对IP患儿只有做到出生后早筛查、密切随访,必要时给予抗VEGF药物或激光光凝治疗,方能保存患者有用视功能。眼科医生需注意其随年龄而变化的皮肤病变,询问病史,快速确定诊断,避免误诊和漏诊。鉴于目前该病基因学诊断的阳性率低,需正确客观解读基因诊断结果。
色素失禁症(IP)又称为Bloch Sulzberger综合征,是一种临床较少见的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致病基因为IKBKG(又称为NEMO),定位于Xq28[1]。由于男性患者多于出生前死亡[2],临床所见患者多为女性。IP主要影响外胚层器官,引起皮肤、牙、骨骼、眼和神经系统多种变化,其中35%~77%的患者累及眼部[3]。IP相关视网膜病变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相似,多表现为视网膜血管异常,包括存在无血管区、血管纡曲扩张和闭塞、新生血管形成等,晚期玻璃体增生引起渗出性或牵引性视网膜脱离,部分患眼伴有视神经萎缩、斜视、白内障、眼球震颤等[2]。目前关于IP相关视网膜病变多为个案报道。我们回顾性分析了一组IP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回顾性临床病例研究。本研究经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伦理委员会审批(伦理编号:2014MEKY048)。行基因检测者,患儿监护人或患者均获知情并签署相关书面文件。
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IP或IP相关视网膜病变患者12例24只眼纳入本研究。年龄>4岁患者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和眼压测量。所有患者均于表面麻醉或全身麻醉下行眼前节、玻璃体、眼底检查。眼底检查采用儿童广角数码视网膜成像系统或激光扫描检眼镜进行,必要时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行基因检测8例。
详细询问家族遗传史,特别注意患者母亲皮肤情况和眼病表现。记录患儿出生孕周、生产方式、出生体重和全身病史;母亲孕期用药史、流产史。
参照文献[4]的标准确立IP诊断标准:(1)有阳性家族史者,符合1条以下主要指标:①典型皮疹史;②色素沉着;③皮肤毛发损伤;④秃顶;⑤牙齿异常;⑥视网膜病变;⑦多次妊娠男胎流产证据。(2)无阳性家族史者,至少需要1条以下主要指标及1条次要指标。主要指标:①典型新生儿期红斑、水疱,水疱内含嗜酸性粒细胞;②典型躯干部线状色素沉着;③皮肤线状萎缩或秃发。次要指标:①牙齿异常;②秃发;③指甲异常;④视网膜病变。
参照文献[5-6]的分类方法对IP相关视网膜病变进行分级(表1)。双眼等级不同者定义为不对称型。

符合以下至少1项时定义为有活动性病变:(1)周边视网膜有大于10个视盘直径的无血管区,并伴有血管扩张、纡曲改变。(2)有明确视网膜新生血管及渗漏。(3)可见视网膜出血或玻璃体积血。(4)局限的牵引性视网膜脱离。有活动性病变者,给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视网膜激光光凝或玻璃体切割手术(PPV);无活动性病变者给予观察。所有患者1~3个月随访1次。随访时间6~4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7个月。
行基因检测的8例患者,抽取外周静脉血5 ml,按标准流程提取基因组DNA,对质量达标样品构建测序文库。利用液相杂交法将探针与目标区域结合,洗去非目标区域片段后,将目标区域回收并进行扩增。质检合格的样品在精确定量后进行高通量测序,使用全外显子检测模块对23 585个基因编码区进行检测。根据文献[7]报道,IP与IKBKG基因4~10号外显子缺失有关,设计引物In2和JF3R。长片段聚合酶链式反应(L-PCR)对IKBKG基因4~10号外显子进行检测。其余外显子区域因存在假基因(ΔIKBKG),采用目前可获得的方法难以查出。
采用IBM SPSS25.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离散型变量(如患者例数等)以频数和频率(百分数)表示;连续型变量使用正态性Kolmogotov-Smirnov方法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变量以平均数和标准差表示,并使用t检验进行总体均值的比较;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变量以中位数表示,并使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总体中位数的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均为女性。首诊眼科时年龄1个月~31岁,平均年龄(6.3±9.8)岁。≤10岁9例(75%,9/12),其中<1岁3例;>10岁3例(25%,3/12),其中>18岁2例。试管婴儿1例。顺产8例,剖宫产4例。早产儿2例,其中胎龄33、35周各1例;足月儿10例,其中胎龄37~41周7例,>41周3例。出生体重<2500 g 3例,2800~4000 g 9例。4例患者母亲幼时有皮肤病变,均未获诊断。所有患者母亲均未发现明显眼部病变。5例患者母亲曾有自然流产史,其中≥2次者3例,1次者2例(表2)。

因皮肤病变儿科确诊IP者6例(50%,6/12)。其中,根据儿科医生建议主动行眼科筛查(转诊者)3例(25%,3/12),其平均年龄(0.4±0.5)岁(中位年龄:2个月),首诊既确诊;未获转诊建议9例(非转诊者),包括因视力障碍首诊眼科者3例(25%,3/12)和眼科就诊前未确诊IP者6例(50%,6/12),其首诊平均年龄(8.2±10.8)岁(中位年龄:3岁)。非转诊者首诊年龄较转诊者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41,P<0.05)。非转诊者9例中,因视力不佳、眼球小、白瞳、斜视而就诊者分别为6、1、1、1例。
12例中,四肢或躯干部散在色素沉着9例,色素消退期皮肤表现2例,无相关皮肤改变1例。4岁以上首诊患儿皮肤改变轻微。瘢痕性顶秃5例。牙齿发育异常8例,包括缺牙、呈锥形牙、牙齿切缘不规整。合并癫痫、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甲状腺功能低下1例;未见其他全身改变11例(表2)。
行BCVA检查和眼压测量3例6只眼。其中,BCVA无光感者2只眼;手动/50 cm者1只眼;0.32~1.0者3只眼。眼压均未见异常。眼底未见明显异常1例2只眼(8.3%,2/24)。IP相关视网膜病变11例22只眼(91.7%,22/24)。24只眼中,玻璃体积血1只眼(4.2%,1/24),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异常或脱失5只眼(20.8%,5/24),视网膜皱襞(图1A)1只眼(4.2%,1/24),黄斑异位(图1B)1只眼(4.2%,1/24),视网膜周边部无血管区(图1C)3只眼(12.5%,3/24),视网膜新生血管(图1D)5只眼(20.8%,5/24),全周视网膜脱离、眼球萎缩(图1E)6只眼(25.0%,6/24)。

11例15只眼行FFA检查,7例7只眼因对侧眼全视网膜脱离未行FFA检查。其中,未见明显异常1只眼,视网膜周边无血管区(图2A)13只眼(86.7%,13/15),视网膜新生血管局灶性强荧光且晚期荧光素渗漏增大(图2B)6只眼(40%,6/15),视网膜末梢血管纡曲、扩张伴轻微荧光素渗漏者(图2C)9只眼(60%,9/15),视网膜周边部血管吻合支(图2D)6只眼(40%,6/15),周边末梢血管襻样改变(图2E)4只眼(26.7%,4/15),视网膜皱襞(图2F)2只眼(13.3%,2/15),黄斑区无血管区缩小(图2G)2只眼(13.3%,2/15),黄斑部异常视网膜血管1只眼(6.7%,1/15),视网膜前出血1只眼(6.7%,1/15)。

24只眼中,存在并发症10只眼(41.7%,10/24)。其中,并发性白内障8只眼(33.3%,8/24),眼球震颤2只眼(8.3%,2/24),继发性青光眼、高度近视、直觉性内斜视及眼球萎缩各1只眼(4.2%,1/24)。
IP相关视网膜病变分级结果显示,根据Holmstrom和Thoren[5]分类法,24只眼中,眼底未见明显异常者1只眼,1、2、3级者分别为5、9、9只眼。双眼对称者3例,不对称者9例。转诊者3例6只眼中,未见明显异常1只眼,1、2、3级分别为2、2、1只眼。非转诊者9例18只眼中,1、2、3级分别为3、7、8只眼。根据Peng等[6]分类法,24只眼中,眼底未见明显异常2只眼,1、2、3、4、5级分别为5、2、8、1、6只眼。双眼对称者4例,不对称者8例。转诊者3例6只眼中,眼底未见明显异常2只眼;1、2、3级分别为2、1、1只眼,平均级数1.167级(中位级数:1级)。非转诊者9例18只眼中,1、2、3、4、5级分别为3、1、7、1、6只眼,平均级数为3.334级(中位级数:3级)。转诊者、非转诊者视网膜病变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52,P=0.006)(表3)。

24只眼中,眼底有活动性病变7只眼(29.2%,7/24)。其中,视网膜周边部新生血管6只眼;玻璃体积血合并高眼压1只眼。行单纯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2只眼,单次抗VEGF药物治疗1只眼,激光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1只眼,PPV联合激光光凝治疗2只眼,预防性激光虹膜周边切除1只眼。眼底无活动性病变17只眼。随访期间,眼底病变未进展23只眼。凡进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者视网膜病变活动性有效控制(图3),且随访期内无明显进展;仅1只眼行单纯抗VEGF药物治疗者复发视网膜视盘新生血管,再次行抗VEGF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因患儿脑电图提示癫痫,患儿家属拒绝全身麻醉下行激光治疗,末次随访时发展为玻璃体积血。

行基因检测的8例中,IKBKG基因4~10号外显子缺失(图4)3例(37.5%,3/8),该突变是已知突变[7-8]。检出基因突变者与未检出者之间,临床表型未见明显差异。

3 讨论
IP或Bloch-Sulzberger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X连锁显性多系统疾病,主要累及皮肤、牙、眼、神经系统及骨骼等外胚层组织[4, 9]。90%以上患者出生后出现皮肤改变,表现为四肢及躯干部散在色素沉着,且皮肤改变为自限性,至学龄前可完全消退。本组12例患者中,转诊至眼科进行主动筛查3例,以眼科症状为首诊9例。患儿家长主诉中均未提及皮肤病变,颜面部等暴露区域也未见皮肤改变,在进一步询问皮肤病史或全身皮肤检查时,明确具有皮肤特征性改变进而确立诊断。临床中年轻女性出现不明原因视网膜新生血管或增生性改变时,需要考虑IP的可能。
IP最具特征性病变包括视网膜血管发育异常和RPE改变,常出现视网膜缺血和新生血管,伴有出血、渗出、纤维增生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与ROP和家族性渗出性视网膜病变(FEVR)不易鉴别[10-16]。本组IP患儿与ROP、FEVR不同,91.7%的患儿为双眼同时发病(11/12)且具有高度不对称性(66.7%,8/12),可作为鉴别要点辅助诊断,且不可遗漏对侧眼的详细检查,尤其是周边部视网膜情况。
IP眼部表现多样,以视网膜血管性病变及RPE改变为典型特征,但具有显著异质性[2]。本组12例24只眼中,主动筛查者3例6只眼眼底病变程度轻,其中1例2只眼眼底未见明显异常,RPE异常、视网膜周边部无血管区、视网膜周边部新生血管分别为2、1、1只眼,未见全视网膜脱离等终末期改变。以眼部症状首诊的非转诊者9例18只眼中,RPE异常、视网膜周边部无血管区、视网膜周边部新生血管、全周视网膜脱离、眼球萎缩分别为3、1、7、7只眼。转诊者与非转诊者确诊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非转诊者眼底病变严重程度显著高于转诊者。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多数IP患者为足月婴儿,出生体重正常,不属于新生儿眼病筛查范围,临床上容易被忽略[16]。同一项大样本研究表明,IP相关视网膜病变几乎均发生在出生后1周内(65/66),甚至多数在3 d内(62/65)[16]。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多数IP患者若能出生后立即接受筛查,有利于早诊断早治疗,保存患儿有用视功能。因此,应加强多学科协作,新生儿科、皮肤科和眼科医生通力合作,重视IP眼底筛查[5, 17]。我们建议疑诊IP患儿出生后应尽早进行眼底筛查,以72 h内为佳。若随访发现眼部异常应酌情增加随访频率,并建议行FFA检查以协助诊断、指导治疗。
IP遗传方式为X连锁显性遗传,其发病与IKBKG基因缺陷有关。IKBKG位于Xq28染色体,长23 kb,包含10个外显子,编码415个氨基酸。IP临床基因检测阳性率低,本组行基因检测的8例中,阳性率为37.5%。其原因主要为:(1)假基因的干扰,IKBKG基因下游35.5 kb的重复区域中,存在一个高度同源的假基因,称为ΔIKBKG,序列排列方向与IKBKG基因相反。(2)基因长片段缺失,IP发病并非由传统点突变引起,而是与IKBKG基因的外显子4~10的长片段缺失有关。目前下一代基因测序(NGS)技术对该基因的长片段检测无效,需使用L-PCR技术。约80%的IP患者由IKBKG基因4~10号外显子缺失导致[18]。本组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的8例患者中,仅3例(37.5%)检测到IKBKG基因4~10外显子缺失,其余5例均未检测出疾病相关变异。所以,IKBKG基因检测到致病突变可明确诊断,但阴性不能排除该诊断。目前主要基于临床表现即可确立诊断,同时家族史或母亲既往流产史有利于确立诊断[18-19]。
由于IP与ROP临床表现相似,既往常用冷冻疗法或激光光凝对无血管区进行治疗,预防视网膜脱离或视网膜新生血管导致的玻璃体积血[20-22]。然而,上述两种方法疗效有限并可引起大面积视野缺损[23]。目前抗VEGF药物治疗IP相关视网膜病变成为临床首选。本研究结果显示,视网膜激光光凝联合或不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均可有效抑制IP相关视网膜病变的新生血管形成。既往研究也表明,抗VEGF药物治疗IP相关视网膜新生血管可获得一定疗效[24]。仅当出现不可吸收的玻璃体积血或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时,方选择PPV[25]。
由于IP临床罕见,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观察,因此存在样本量小、临床治疗方案不统一等局限性。但本研究为迄今为止国内最大IP研究之一,具有随访时间长,有基因学诊断支持等优点。通过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基因学诊断的总结,我们建议,对IP患儿只有做到出生后早筛查、密切随访,必要时给予抗VEGF药物或激光光凝治疗,方能保存患者有用视功能。眼科医生需注意其随年龄而变化的皮肤病变,询问病史,快速确定诊断,避免误诊和漏诊。鉴于目前该病基因学诊断的阳性率低,需正确客观解读基因诊断结果。